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综治中心妥善化解一起猝死赔偿纠纷案

  本报讯(记者武浩然 通讯员唐巍)“我愿意给死者家属经济补偿。”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综治中心的调解室里,一场历时多日的纠纷调解画上句号。这是蔡甸区综治中心调委会联合区法学会法学咨询专家,通过细致的法律、情理分析疏导,成功促成矛盾双方和解,彰显了综治中心“一站式”解纷效能。

  今年4月底,蔡甸区侏儒山街村民李某某在刘某某经营消防排烟管道的员工宿舍内猝死,李某某家属与刘某某产生激烈冲突和赔偿争议。

  蔡甸区综治中心调委会受理案件后,立即启动联动机制,指派经验丰富的调解员牵头处理,并邀请区法学会驻综治中心基层服务站的法学咨询专家章敏律师全程参与。这是综治中心整合司法资源、专业力量的生动实践——依托“调委会+法学会法学咨询专家”协同模式,构建起法律专业支持与一线调解结合的工作体系。

  调解初期,双方分歧严重:李某某家属情绪激动,认为死者作为家庭顶梁柱猝死于员工宿舍,雇主刘某某应承担全部责任,提出高额赔偿;刘某某则以“非工作时间、非工伤”为由,强调自身无过错,仅愿给予少量人道主义补偿。面对剑拔弩张的局面,调解员与法学咨询专家协同配合:前者负责安抚家属情绪,引导理性表达诉求;后者从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出发,厘清“工作时间”“雇主责任”等法律概念,为调解奠定法理基础。

  针对双方争议焦点——“是否存在雇主责任”,调解员首先邀请涉案民警还原事发现场,出具“死者系下班时间自愿留宿宿舍、无外力伤害迹象”的警情说明,以客观证据厘清事实边界;其次,法学咨询专家结合《工伤保险条例》等规定,明确该情形不属于工伤范畴,但指出刘某某作为雇主,可基于公平原则给予适当补偿,避免“非黑即白”的责任认定;最后,挖掘双方情感联结——刘某某与李某某本是乡邻,过往合作关系良好,引导双方换位思考:逝者家庭失去主要劳动力,老人孩子需要帮扶;雇主创业不易,但善意补偿能慰藉人心、维系乡情。

  在补偿金额协商阶段,调解员先由李某某家属提出心理预期,再结合刘某某的经营状况、当地生活水平等因素,逐步缩小差距。经调解,双方自愿达成书面协议,由当事人刘某某一次性给予死者家属相应经济补偿,双方当事人均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

  该起案件的妥善处理,是蔡甸区综治中心践行“多元共治”理念的缩影。通过整合专业资源、创新调解策略、延伸服务链条,探索出“法理情融合”的基层治理新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法律有了更高的需求,作为法学咨询专家要紧紧围绕推动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依托综治中心平台,扎实做好咨询解答、释法说理、劝解疏导等工作,为平安建设筑牢坚实防线。”章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