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会战:让侵华日军的铁蹄止步于雪峰山
在湖南西部的沅江和资水之间,有一座长年积雪的雪峰山,这里群峰起伏,时而雾气缭绕、层峦叠嶂,时而白云轻盈、天空高远。
因其地势险峻,雪峰山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更是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湘西会战,又称雪峰山战役,始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以此次会战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开始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这场战役后,1945年8月21日,就是在这里,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一行向中国军队投降,交出了日军兵力部署图,签署了投降备忘录。
时间回到1938年,来自芷江、会同、长沙等14个县的5万多名民工,在缺少机械设备的情况下,用肩挑背扛的方式,修建出一个拥有1600米长、50米宽跑道的军用机场,滚压跑道用的石碾,重近40吨,全部靠人工用绳索拖动。芷江机场在1943年到1945年发挥了重要作用,中美两国的飞行员夜以继日奋战,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5年4月,侵华日军集结8万余兵力,向湖南西部发起进攻,企图合围芷江机场,摧毁中美空军的前沿阵地,并一举占领湘西,威胁重庆,挽救其行将灭亡的命运。
为此,中日两军在雪峰山展开湘西会战。当时,日军以第六方面军第二十军(军部驻衡阳)坂西一郎部及第十一军之三十四师团为主攻部队,共五个师团,另配三个独立混战旅团,总兵力8万余众。
中国军队以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为总指挥,会同第四方面军王耀武部担负正面防御作战;第三方面军汤恩伯部担负桂穗路防务;以第九十军为战役机动兵团,控制于湖南省靖县、绥宁一线,以策应第四方面军右翼作战;第十集团军王敬久部接替湘北防务,原防守湘北之第十八军调湖南省沅陵、辰溪集结,作为第四方面军的机动兵团;新六军廖耀湘部为总预备队(从云南空运到芷江)。空军有第五、二、三等四个大队各一部,美国第十四航空队一部,参战飞机400余架,参战陆军20个师,总兵力20余万人。
湘西会战最终以日军彻底溃败而告终,共击毙日军12498人;7737名中国军人为取得会战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刊载捷报的报纸一时间被抢购一空,百姓纷纷奔走相告:“日本鬼子的末日快要到了!”
湘西会战结束两个月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军民的全面反攻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最终投降地点确定在芷江。
这是一个让中华儿女为之自豪的时刻,这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时刻,1945年8月21日9时,芷江基地派出6架战机,由芷江机场起飞赴常德,对日本降使今井武夫的专机执行监护任务。11时15分,中美混合联队和日本降使乘坐的绿色双引擎运输机依次降落于芷江机场。在宽阔的芷江机场边缘,分散隐蔽着上百架战机。在机场上空还有六七架战机在云层下盘旋,机场上站着数千名中美两国军人及新闻记者。日机在机场东部南北向的主跑道上慢慢停了下来。11时25分,在我方士兵严密的监护下,今井武夫走出机舱,被引到一辆插有白旗的美式吉普车上,向受降地开去。一路上,到处都是岗哨和围观的中外军人。今井武夫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内心充满了“绝望的孤寂感和不安”。下午4时,今井武夫向中国陆军总参谋长萧毅肃中将交出日军侵华兵力部署图,并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抗日战争最终以法西斯的战败而告终。
今年年近90岁的邵阳市洞口县江口镇的肖岩生老人身体健康,记忆清晰。他回忆说:“湘西会战大反攻时战斗特别激烈,双方打得地动山摇。中美空军的飞机一批接着一批地飞过来轰炸日本侵略者。日军没有任何防空武器,被炸得喔喔直叫,山上到处都是被炸得血肉横飞的日军尸体,日军像潮水一样溃败了。我没有想到日本军队逃得这么快。”
80年后的今天,雪峰山上绿意盎然,森林中流泉飞瀑,和平的阳光普照着雪峰山山麓。雪峰山下,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七里桥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内,陈设仍按照当年的情景布置,桌椅也是当时举办典礼时所用的原件。墙上的一幅油画生动还原了80年前芷江受降的场景:受降代表席上,中方代表昂首挺胸,神情威严;日方投降代表则佝偻上身,表情慌张,拿着手帕擦汗。这是一段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历史,它承载着苦难与辉煌,也警示着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