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陕州:构建“甘棠议事”基层解纷新模式

  近年来,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矛盾纠纷“发现早、处理小、解决了”,念好“访、连、议、送”“四字经”,逐步形成“网格前哨排查、智慧平台分流、多元协同化解、法治保障固本”的“甘棠说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率、群众满意率“双提升”。

  2024年以来,全区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同比上升24%,信访总量下降40%;治安警情、刑事警情同比分别下降41.6%、19.9%,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叩门访,织密网格“前哨网”

  坚持“四下基层”工作法,组织党员干部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西李村乡的干部在走访中发现一起因宅基地引发的家族矛盾,通过现场办公,协调相关部门联合调处,成功避免矛盾升级。

  建立“区—乡镇—村居—小组”四级网格响应机制,将全区划分为2244个基础网格,选聘2405名网格员,组建“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志愿者”服务团队,实行“一日双巡、三必到访”工作法(即重点人员每日必访、隐患区域每日必查、矛盾纠纷每日必报)。

  严格落实“五大员”工作机制,网格员身兼“信息采集员、矛盾调解员、法治宣传员、民生服务员、治安巡防员”多重角色,通过“民情日记”动态掌握网格内婚恋家庭、征地拆迁等12类重点矛盾隐患。


  网上连,搭建智慧“云平台”

  创新推出“陕闪办”矛盾纠纷二维码调处平台,在全区乡镇、商超、社区等场所设置“扫码说事”二维码矩阵,群众扫码即可在线提交诉求。平台实行三级预警机制,简单事项网格即办、复杂问题部门联办、重大矛盾领导包案,形成“群众扫码—平台派单—限时办理—跟踪问效”闭环,强力推动“码上说事,马上处理,案结事了”,取得了明显成效。

  某镇一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通过扫描“扫码说事”二维码倾诉家庭矛盾,情绪激动。陕州区综治中心收到信息后,第一时间向其所属乡镇下发《工作提示函》。乡镇迅速联合派出所、司法所、民政局、妇联等部门组建专项工作小组,提供法律援助,安排心理咨询师疏导情绪。各部门针对矛盾根源制定化解方案,引导当事人依法依规解决问题。纠纷初步化解后,工作小组持续跟进、定期回访,调动“五大员”力量,从生活关怀到就业支持全方位帮扶,实现矛盾不反弹,避免了“民转刑”事件的发生。


  大家议,创新议事“微载体”

  全面推广“小板凳议事”协商机制,在村头巷尾、田间地头搭建“流动议事厅”,采取“干部说政策、乡贤讲道理、群众谈诉求”方式,现场化解土地流转、邻里纠纷等矛盾。原店镇针对东二区老旧小区改造,主动邀请居民广泛参与,大家各抒己见,经过充分交流与碰撞,最终成功形成一套贴合实际情况的改造方案。陕州区人民法院创新“巡回审判+以案说法”模式,在菜园乡审理一起土地承包纠纷时,组织200余名村民旁听,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王家后乡创新“五老调解团”(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成功调解历时5年的宅基地纠纷。

  此外,陕州区还深化“甘棠说事”品牌建设,建立“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累计解决小区充电桩安装、广场舞扰民等民生问题860余件。


  上门送,深耕法治“责任田”

  开辟“崤函说法·甘棠课堂”,通过抖音短视频、陕州锣鼓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信访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累计发布普法短视频120期,播放量超50万次。

  实施“法治细胞培育工程”,组建由106名法治副书记、68名法律顾问、271名“一村一警”成员构成的普法队伍,开展“订单式”送法下乡活动。区公安局干警带领志愿者进村入户,多形式面对面向群众宣传反电诈相关法律知识;区法院联合区蒲剧团创作《巡回法庭进农家》等法治戏剧,以“戏曲+普法”形式巡演43场次,受教群众5万余人次;区检察院打造以清廉、务实、为民为内涵的“甘棠树下”检察文化品牌,组织检察官进村入户开展以案释法、调解纠纷,面对面讲解防诈骗、未成年人保护等法律知识;区司法局开展“法律知识进校园,护航青春助成长”活动,在全区中小学开设法治教育课,覆盖师生2万余人次。

  同时,建立“调解+公证+仲裁+诉讼”多元化解机制,在交通事故、医患纠纷等专业领域设立12个行业专业调解工作室,2024年通过非诉方式化解疑难矛盾127件。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方位、多维度以案说法、以案释法。其中,观音堂镇创新“方言调解法”,用方言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成功调解涉农合同纠纷28起,得到涉事群众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