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记全国模范法官边晓斌
尚义求真的司法为民路
——追记全国模范法官边晓斌
2023年12月14日,江苏省仪征市人民法院笼罩在铅灰色的凝重气氛中。该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边晓斌在执行案件现场,因防护板意外断裂,不幸从5米高处坠落。这位年仅49岁的优秀法官,生命永远定格在执行一线。
就在这个早晨,他还在调解室内耐心地为一起租赁合同纠纷释法说理;上午刚敲定和解方案,便又马不停蹄地奔赴涉及数百户居民“安居梦”的关键工地现场。“这个工程我必须去!”这句他常挂在嘴边的朴素话语,成为同事们心中永远的回响。
傍晚噩耗传来时,他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桌面上静静躺着刚修改完的“述职报告”,那是他熬夜至凌晨逐字打磨的成果;605办公室的座椅空了,可同事总觉得下一秒,他就会和往常一样推门而入,笑着询问“那个错字找到没?”时至今日,那盏氤氲的灯光晕里,似乎仍映照着他俯身阅卷时专注的身影,从未离开……他身后留下的是经年奋斗的印记:扎根法院系统29年,他始终恪尽职守、矢志奋斗、初心如磐,将毕生心血投入司法事业,用脚步丈量为民情怀,用生命书写担当作为。
从工人的劳动合同到孩子的入学通知书
边晓斌的办公桌上,一张泛黄的合影在阳光下格外醒目:200多名工人簇拥着他,笑容里满是由衷感激。这是2008年一场横跨5年的重大劳资纠纷圆满解决的见证。
当时,一家化工企业突然要求工人改签劳务派遣合同,引发集体维权。刚任民一庭庭长的他主动接下案子,白天在车间听工人倾诉心声,晚上在办公室找寻法律依据。连工人代表老杨至今都为之动容:“我们带着火气来,他却怀着足够的耐心听,连喝口水的间隙都在记笔记。”
在实践中,边晓斌创新推出“阶梯式调解”:先争取企业提高劳务派遣待遇,待到2013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又趁热打铁推动近500名工人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要让工人看见希望。”这是他写在笔记本上的话,也成了他办案的生动注解。
2022年的仪征,另一场“守护战”打响了——承载上千家庭希望的宝能小学陷入停工困境。按规定,工程需完成双重鉴定才能移交续建,可这样一来,2024年9月开学的承诺就要落空。边晓斌在工地上辗转了三天,双脚踏在布满钢筋水泥的工地上,焦灼地说道:“孩子上学等不起!”他果断提出“先予执行”,在审委会上据理力争:“如果孩子的入学都不算‘迫切需要’,那法律的温度该往哪放?”
为让方案落地,他身先士卒带着团队逐个核对施工图纸,连脚手架的安全间距都亲自丈量。面对抵触的原施工单位,他索性搬个小马扎坐在工地门口,发自肺腑地说:“咱们耽误不起孩子,你看那边小区的灯,家家都亮到半夜——家长们在给孩子改作业呢。”2024年9月,当250名新生背着书包跑进校门,立案庭副庭长刘洁望着教室方向出神:“他总说‘要让法律结果配得上期待’,今天终于成为现实。”
2025年7月,当“全国模范法官”“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证书送到仪征时,宝能小学的孩子们正在上法治课。课本翻开至“司法为民”那一页,老师声音凝噎:“有位法官叔叔,为了让你们能上学,跑了无数次工地……”
从破产企业的重启到烂尾楼的新生
在边晓斌手上,“死局”总会觅得生机。
沉寂七年的苏港造船有限公司厂区内,生锈的龙门吊似乎宣告着绝望——企业历经8次流拍,258名职工的社保成了“悬案”。2021年造船业回暖时,边晓斌盯着拍卖公告说道:“把破产清算和招商引资绑在一起!”
创意虽新,却阻力重重。想法起初遭到质疑,他拉着开发区干部在车间里画蓝图:“你看这船台,重新启用能带动多少岗位?”为说服债权人,他带着评估报告跑了12家银行,算清“及时变现比拖着贬值更划算”的账。最终,破产财产以高出起拍价5000万元成交,职工们在春节前拿到工资时,特意给法院送来了锦旗——上书“司法为民”四个大字,被边晓斌细心地挂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他常说:“办案子不能只看卷宗厚度,要看老百姓的眉头松没松。”在仪征市区一处烂尾楼的处置中,他带着信访干部逐户走访,活页本上密密麻麻记下居民个人诉求:302室老人要加装电梯,501室夫妻担心孩子落户……这些琐碎的心愿,成了他推动复工的 “指南针”。意外发生那天,他正在核实楼体的安全情况,口袋里还揣着业主的联名信——那是前一天晚上他逐字修改的回复稿。
一个总把“我来”挂在嘴边的人
2016年6月,女儿中考在即,已经担任4年副院长的边晓斌却毅然听从党的召唤,投身援疆事业。
在“仙女后援团”家庭群里,他是会给女儿做“五红”宴的爸爸,是给母亲揉肩的儿子。援疆那年,他每天给家里打视频电话,镜头里总晃着馕饼:“你们看,这里的面粉比家里的筋道。”可同事知道,他总把馕掰碎泡着开水吃,只为省下时间帮当地法官改判决书。
走进他的办公室,褪色的毛巾、用燕尾夹夹住的牙膏、自制哑铃……这些朴素的物件,藏着不为人知的细节。哑铃是用废钢筋焊的,他说“办案子要体力,调解时更要耐力”;牙膏总用到见底,妻子笑着说“他对自己抠,对别人却大方”——援疆时看到新源法院干警没食堂,他立刻协调资金建起厨房,连消毒柜的型号都亲自挑选。
年轻干警都爱跟他出差,因为他会在火车上教调解技巧:“跟当事人说话要弯点腰,你站着他坐着,心里就先有距离了。”简案中心刚成立时,他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排班,连谁擅长处理邻里纠纷、谁适合化解商事矛盾都记得清清楚楚。如今那些干警已成骨干,可每次遇到难题,还是会习惯性地将目光望向605办公室的方向。
29年的法官生涯,边晓斌办理了千余案件,实现“零信访、零投诉”,留下了47本沉甸甸的工作笔记。其中一本笔记本的扉页上写着:“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他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话,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真谛,让冰冷的法条有了温度,在法理与人情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尚义求真”,是仪征的城市精神,也是边晓斌做人的底色。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您就是最温暖的那颗。我们知道再也见不到您,但您的引力依然存在。”这是仪征法院青年干警们写给他的诗。
2025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共江苏省委在江苏省南京市联合召开表彰会,追授边晓斌同志“全国模范法官”“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7月23日,江苏省委政法委在南通市举行边晓斌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号召广大政法干警学习边晓斌同志的精神品质,以实际行动诠释政法队伍的忠诚与担当。
边晓斌走了,但他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对司法事业的执着追求,将激励着这片土地的法律人不忘初心,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