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范不着”矛盾调解工作室编织基层治理“和谐网”

从“犯不着”到“范不着”,巧解基层“千千结”


  “多大点事啊,犯不着。”范书明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成了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徐园子乡群众的“定心丸”。

  遇到邻里拌嘴、家庭矛盾,乡亲们总会念叨:“有矛盾,去‘范不着’矛盾调解工作室找老范!”这个以负责人名字谐音命名的矛盾调解工作室,就设在庆云县法学会徐园子乡基层服务站,是当地激活本土调解资源、发挥调解能手作用的生动实践。

  8年来,作为中国法学会会员、徐园子乡专职调解员,范书明在这里解开了1000余件矛盾纠纷,用情、理、法编织起基层治理的“和谐网”。


  巧解亲情结,赡养纠纷中的法与情

  退休前,范书明是庆云县徐园子乡初级中学的教师。退休后,他自学考取了中国地质大学法律事务专业学历。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求助,他从不推辞,始终以热心、尽心、耐心、细心、恒心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法学会会员的责任和担当。

  2023年6月,84岁的刘女士来到“范不着”矛盾调解工作室,请求调解子女赡养问题。刘女士有4个子女,几年前老伴与大儿子相继病逝,她一直随大儿媳生活。后因体弱多病,需子女轮流照顾,但当她到二儿子家时,却被拒之门外。村委会多次劝说无果,老人便慕名前来求助。

  “谁家里没有老人?谁没有变老的那天?”范书明当即接下此事,隔三差五登门走访。起初,子女们各有托词,相互推诿。随着沟通深入,范书明既讲传统美德,也明法律义务,“尊老敬老是我们的传统,法律也明确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都要求赡养人履行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责任。”他还劝导对方,“你们也都是有儿有女的人,这样对待老母亲,不怕儿女有样学样吗?人都会老,想想自己若被子女推来推去,是什么滋味?得给孩子们做个榜样啊!”

  入情入理的话语,触动了刘女士子女们的心。他们最终认识到错误,表示愿意赡养老人。几个月后回访,范书明看到老人一家相处和睦。

  “农村一些人法治意识相对薄弱,有时因家庭小矛盾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这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对。但人心都是肉长的,耐心交流,他们能明白,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范书明感慨道。


  善解民生结,主动介入化解难事愁事

  走万里路,进千家门,解百家难。几年来,面对旁人“躲着走”的难事、愁事,“热心肠”的范书明总是主动介入。他办公室的书柜里整齐码放着5大本工作日记,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天接待的群众和解决的问题,从树木、土地、工资等琐事,到涉及上百万元的经济纠纷,无所不包。

  今年2月,范书明就主动介入调解一起工伤纠纷。去年年底,某公司员工徐某在工作中被机器砸伤。公司认为徐某索赔金额过高,双方协商陷入僵局。

  范书明听说后,多次邀请双方到工作室面谈。他耐心倾听诉求,了解详情,讲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引导双方相互理解。然而,因双方对赔偿标准和范围预期差异大,首次调解未果。

  面对僵局,范书明转换策略,采用“背对背”方式沟通。对公司方,他详细阐释法规政策,强调依法承担工伤赔偿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拒赔的法律风险及负面效应,指出履行责任既是保障劳动者权益,也是维护企业形象。对徐某,他充分倾听诉求,理解实际困难与心理预期,安抚情绪,解释赔偿规定,分析合理范围,同时说明企业实际困难,引导其在合理范围内让步。

  经多次耐心沟通,双方态度逐渐缓和,分歧缩小,最终达成协议:公司一次性支付徐某赔偿金3万元,当日付清;徐某承诺不再就此事故主张其他权利。一场纠纷就此圆满化解。


  精解治理结,泥土气里的“和事佬”之道

  “处理民事纠纷,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总结了十二字——‘控制情绪、两手都硬、留有余地’。”范书明分享着他的调解心得。

  此前,两名村民因宅基地旁种树影响出行发生争执,甚至报警。双方互不相让,村委会多次调解未果,遂求助“范不着”矛盾调解工作室。范书明先让两人坐下,分别陈述情况并记录。了解原委后,范书明深知此事需进一步调查取证才能确定调解方案。随后,他五次深入村里,向邻居了解情况,与村干部座谈,最终敲定方案。调解当天,他邀请村支部书记、派出所民警和村干部共同参与,通过面对面释法说理,成功解开了双方心结,化解了矛盾。

  这起矛盾纠纷看似事小,却直接关乎群众的幸福感与生活安宁。此案的成功调解,不仅解决了当事人的实际困扰,修复了邻里关系,更展现了法学会会员在基层矛盾化解中的积极作为与成效。

  “要在这间泛着泥土气息的工作室里,继续当好家乡人民的‘和事佬’。”范书明说。近年来,“范不着”矛盾调解工作室紧密围绕群众身边的矛盾点、民生事,结合当地人文背景,从法律层面释疑解惑、定分止争,在基层法治服务、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回应群众需求等方面取得扎实成效。

  下一步,庆云县法学会将持续发力,努力将基层服务站点打造成服务法治实践的精品名牌,为更高水平的平安庆云、法治庆云建设提供有力服务保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庆云实践贡献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