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法发布严格区分失信、失能被执行人强化信用修复典型案例
本报讯(记者王蓉) 为强化区分“失信”与“失能”相关工作,持续提升失信惩戒工作的靶向性、精准度和便捷性,指导各地人民法院严格规范公正适用失信惩戒制度,把信用惩戒聚焦到对少数规避执行、逃避执行、抗拒执行行为上来,实现依法履职与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相统一,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发布9个严格区分失信、失能被执行人强化信用修复典型案例。
9个典型案例分别是:陈某与狄某某民间借贷纠纷执行案;江西某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某汽车有限公司、上海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执行案;蒋某忠、蒋某平、蒋某国与黎某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执行案;福建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与龙岩某科技有限公司租赁合同纠纷执行案;于某与长春某物业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执行案;北京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某施工集团有限公司合同纠纷执行案;安徽某投资有限公司与芜湖市某菜篮子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执行案;陈某某与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执行案;李某与职工劳务合同纠纷系列执行案。
据最高法介绍,2024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指导全国法院扎实开展“失信”与“失能”分类管理相关工作,在严厉打击严重失信行为的同时,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失能”人员纾困解绑,帮助“诚实而不幸”的被执行人走出债务困局,回归正常生活。全国法院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积极适用失信惩戒宽限期制度和信用修复措施,帮助努力偿债的被执行人经济再生,失信惩戒工作整体呈现“减存遏增、标本兼治”的良好态势。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245.7万人次,同比下降23.4%;282.1万人次通过信用修复回归市场,同比增长35.4%,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人数十年来首次下降。既维护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为有发展潜能的市场主体“造血再生”创造条件,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有效缓和社会矛盾,为推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贡献了司法力量。
据悉,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以构建失信惩戒联动机制为基础,建立健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畅通信用信息共享渠道,提升失信惩戒信息化建设水平,通过制定司法解释、强化联合惩戒、发布典型案例等举措,打击规避执行、逃避执行、抗拒执行等严重失信行为,切实维护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