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凭祥创新涉外法治服务赋能高质量发展纪实

法治固本 边贸兴城

——广西凭祥创新涉外法治服务赋能高质量发展纪实


  友谊关口岸,一辆辆满载东盟水果的冷链货车有序通关;中国东盟凭祥红木国际商城内,涉外租赁纠纷当事双方在专业调解后握手言和;跨境产业园区(涉外)法律服务工作站里,工作人员正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凭祥市紧扣“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战略目标,近年来,创新构建全周期涉外法治服务体系,赋能产业发展,为边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协同聚力 构建法治服务新生态

  近年来,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的凭祥市坚持以法治赋能,全面构建法治服务新生态,在国家重点推进建设的沿边临港产业园之一的广西凭祥产业园,创新探索出“产业+法治”融合发展模式,为沿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范式。

  2024年12月31日,广西凭祥产业园法治园区正式揭牌,为产业园区新添了一块“法治试验田”。作为广西首个公检法司以及涉企重点部门法治资源下沉、开展一线服务的法治园区,其全链条法治保障机制区别于其他传统园区。

  走进法治园区,浓厚的法治文化气息迎面而来。醒目的标语墙展示着园区的核心理念:“法治进园区 服务零距离”彰显服务宗旨,“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群众解忧‘最多跑一地’”体现改革决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昭示努力方向……这些法治元素与园区内多个“为企业办事、为群众解忧”的法律服务站室,共同构成独特的“法治风景线”。

  记者探访发现,占地约1500平方米的法治园区设有综治中心、法律服务工作站、园区巡回法庭、警务室、凭祥市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企业服务中心等阵地。同时,根据产业需要特别打造了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招商协议审核平台、企业法务咨询平台、多元争议化解平台等十大惠企利民平台。

  “打造法治园区是全市整合政法资源护航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凭祥市委政法委副书记蒋巧云介绍,去年以来,凭祥市委政法委积极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公检法司及法学会等单位最优法治资源,选派骨干力量驻点办公,有效提升园区法治化水平,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将分散在各处的法治服务力量,派驻到需求旺盛的园区核心区,一方面打破过去公检法司等阵地‘各自为战’、服务供给零散的局面,另一方面解决原来企业和群众‘多处投、多趟跑’的问题。”蒋巧云表示。

  事实上,法治园区带来的协同效应远不止于此。如今,综治中心接收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体化服务、一揽子解决”;凭祥市人民法院凭祥产业园巡回法庭将司法服务送到园区里,高效裁决定分止争;崇左市人民检察院派驻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崇左片区检察室主动“问需求送服务”,为企业提供“法治锦囊”;夏石边境派出所驻凭祥产业园警务室前置警力,强化治安管理与风险预警;凭祥产业园区法律服务工作站整合律师、公证等资源,覆盖全方位法律需求;凭祥市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轮值法学咨询专家“坐诊”,倾力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数据显示,法治园区自成立以来,已化解园区矛盾纠纷47起,化解成功率达100%,为企业和群众办理业务101件次,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和法律建议45条。

  “企业只进‘一扇门’,即可享受全方位的法治服务,得到园区企业广泛好评。”蒋巧云表示。


  多元解纷 筑牢边境平安防线

  凭祥浦寨作为中越边境线最大、最便利的边境贸易区之一,长年吸引大量越南客商,黎友明(化名)便是其中一员。

  不久前,他在浦寨口岸经历了一场“特殊”调解——因租金纠纷与中国房东僵持不下时,凭祥市浦寨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火速派出越南籍调解员和中国籍“双语”调解员倾力协助,仅用3天便促成双方和解。

  这一高效解纷模式,正是凭祥创新涉外法治服务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凭祥市政法单位立足边境实际,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健全完善法律风险预警防范和矛盾化解机制,通过设立全国首个边境线上的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中越法律服务(浦寨)工作站等多元解纷网络,率先探索出具有凭祥特色的涉外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径。

  扎根边境31年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劳动模范浦寨社区党总支书记周梅初,带领凭祥市广东商会会员、凭祥市浙江商会会员以及来自越南的特邀调解员等团队一起,成功化解大量涉外纠纷。

  “解铃还须系铃人,身边人更能调解身边事。”从事调解工作十余年的周梅初深有感触。在他担任主任的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里,现有11名调解员,含3名越南籍特邀调解员。“他们精通越南语,且与越南籍客商具有天然的亲近感,有时调解涉外纠纷,我说上一百句也抵不过他们说两句。”

  据周梅初介绍,调委会坚持“以外调外”“以商调商”原则,由越南客商和越南律师参与纠纷调解,累计化解跨国婚姻家庭矛盾、跨境水果贸易、跨境物流等涉外矛盾纠纷200余件,调解成功率100%,有效维护了浦寨口岸的和谐稳定。

  除此之外,凭祥市还全面推动“2中心2基地7大工作站”等涉外法治服务阵地提档升级,为中越两国调解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提供阵地支撑。

  “新清法律服务工作站设在越南口岸,与浦寨口岸的法律服务站形成站站联动增效,为跨境纠纷双向选择调解场地、调解团队、调解方式提供强大支撑。”凭祥市司法局副局长刘莹兰告诉记者。

  如今,凭祥市率先构建的全国首个“中国境内+越南境外”跨国联合调解模式,已成为边境地区涉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示范样板。


  精准普法 擦亮法治化营商环境底色

  日前,在凭祥市边境出口加工产业园电商直播基地,一场聚焦“跨境电商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及涉外法律风险规避”的专题讲座,吸引80余名企业代表参加。凭祥市司法局组织3名律师,围绕跨境贸易合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RCEP关税规则等热点问题,通过案例解析、现场答疑,为企业精准提供法律“诊断”。

  近年来,凭祥市政法单位立足边境贸易特点,创新构建“订单式服务+跨境联动+民俗普法”三位一体的法治宣传体系。针对企业需求,推出“涉外法律服务团”等专项服务;面向跨境群体,建立中越联合普法机制;结合民族特色,将法律知识融入民俗活动,为边境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跨境电子证据如何留存?”“货物通关遇到法律障碍怎么办?”在自贸区崇左片区检察室开展的“法治体检”现场,企业代表抛出的问题直指经营难点,检察干警逐一耐心解答,还发放相关普法宣传资料。

  为破解涉外诉讼程序烦琐难题,2024年6月,凭祥市人民法院发布中英越文版《涉外民商事案件诉讼指南(试行)》,助力中外当事人高效维权。“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能有效帮助涉外民商事案件当事人第一时间掌握起诉、应诉要求,及时参与诉讼、维护合法权益。”凭祥市人民法院副院长吴桂陵说。

  友谊关口岸,一支由中越普法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格外活跃。他们借力广西“壮族三月三”和越南庙会等节点和民俗活动,年均开展法治宣传26场次,惠及中越群众3万人次。在“中越同携手·法治筑和谐”“中越禁毒边关行”等各类法治文艺演出中,中越普法志愿者将法律知识融入歌舞表演、游戏互动中,推动边民在民俗活动中潜移默化增强法律意识。

  “过去调解纠纷靠人情,现在大家更信法律。”浦寨社区一位越南客商的感慨,印证着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成效。数据显示,近五年全市无一起重大投资因法治问题撤资;2023年新增产业注册资金达前三年总和,跨境电商、物流等新兴产业加速聚集。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区域竞争的重要软实力。随着涉外法治工作的纵深推进和边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座因口岸而生、因开放而活、因贸易而兴的边境城市,焕发出更为蓬勃的经济活力。

  凭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邵晨表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下一步,凭祥将持续深化涉外法治实践,推动法治建设与产业升级协同共进,为边疆地区提供可复制的‘凭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