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的基本原理与民法问题研究》出版

为远程医疗在法治框架下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引


  近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经济法与社会法研究所所长,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刘炫麟所著的《远程医疗的基本原理与民法问题研究》一书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厘清远程医疗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探寻远程医疗的法理基础,以“主体—行为—责任—损害分担”为逻辑主线,力图拨开迷雾,探寻远程医疗法治化的应然路径和实然选择。

  该书是刘炫麟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远程医疗的民法问题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经过全国五位专家的匿名评审,于2024年5月获得“良好”结项。

  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卫生法研究中心主任解志勇评价该书系国内较早从法律的视角系统研究远程医疗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可借鉴性。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申卫星称赞该书弥补了学界长期以来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为远程医疗制度建构和规则完善提供了参考。

  刘炫麟在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研究推进对远程医疗中各种合同、侵权等民事法律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规制,为司法审判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更好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促进远程医疗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法治中国建设。

  “期待远程医疗能够在法律的护航之下,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为更多患者带来便捷和健康,真正实现从‘以管理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让科技更显温情。同时,也期待相关法律能够与时俱进,通过不断调适和完善,以适应远程医疗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与新挑战。”刘炫麟说。


  厘清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医疗领域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健康守护方式。远程医疗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然而远程医疗的兴起同样引发了人们对医疗安全、患者权益保护民事责任边界等问题的关注与担忧。

  在刘炫麟看来,在这场医疗模式的深刻变革中,法律如同一位智慧的守护者,以其独有的严谨与公正,为远程医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发挥着引导和规制的双重功用。

  在此背景下,《远程医疗的基本原理与民法问题研究》一书深入剖析了远程医疗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刘炫麟介绍,这些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涉及邀请方医疗机构、受邀方医疗机构、患者、第三方平台、设备提供商等,每一个主体都承载着特定的权利与义务,共同构建了远程医疗的法律关系框架。这些主体在虚拟与现实相互交织的空间中,如何界定身份、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等,成为该书探讨的重点内容。


  揭示法律边界与规范

  远程医疗改变了传统“面对面”的就医模式,使得诊断、治疗、咨询等诊疗服务得以在虚拟空间中实现。然而,也恰恰是这种虚拟“面对面”的医疗行为,不仅对医学伦理提出新要求,亦对法律供给提出新挑战。

  “在远程医疗的广阔舞台上,每一次启动、每一次传输、每一次咨询和每一次诊疗,都可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医疗行为。”刘炫麟说。

  基于此,《远程医疗的基本原理与民法问题研究》一书立足现实,深入行业,在充分阐释远程医疗产生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对远程医疗行为进行深入剖析和类型整理,旨在进一步明确其行为特征、法律性质及行为规范。

  该书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了远程医疗行为在诊断、治疗、咨询等各个环节中的法律边界,尤其是这些行为在合法性、合规性与合理性方面的具体要求。同时,该书还特别关注远程医疗中患者自主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等核心权益的保护问题,以及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远程医疗行为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为远程医疗行为的规范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明确法律责任与归属

  在远程医疗实践中,法律责任的归属与承担,是关乎医疗安全、患者权益保护、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行为自由边界的重要问题,重在实现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

  《远程医疗的基本原理与民法问题研究》一书对远程医疗中的合同责任、侵权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等民事责任进行了系统探讨,旨在明确各方主体在远程医疗中民事责任的归属原则与具体分配。同时指出,在推进健康中国和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我国存在立法供给不足的问题,亟须进一步完善。

  在远程医疗的民事责任体系中,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医务人员作为医疗服务的具体实施者,常面临医疗风险引发的法律风险。该书通过分析远程医疗中的主体过错、医疗损害等法律问题,通过构成要件与认定标准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远程医疗中的法律责任边界。同时,本书还关注了患者作为医疗服务的接受者,在远程医疗中的义务与责任。

  此外,信息技术服务商作为远程医疗技术的支撑者,在保障远程医疗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书通过分析信息技术服务商在远程医疗中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为其规范经营和风险防范提供法律指导。


  构建远程医疗民事损害的分解机制

  “医疗行为在具有典型伦理性的基础上,充满了未知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患者损害赔偿现象有时不可避免。问题在于,如何公平、合理地分解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刘炫麟表示,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关乎患者的合法权益保护,而且关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不可偏废。

  《远程医疗的基本原理与民法问题研究》一书对远程医疗民事损害的分解机制进行了详细探讨,旨在构建一种公平、合理、高效的损害分解机制(体系),为远程医疗事业的平稳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在远程医疗的损害分解机制中,保险制度和赔偿基金发挥着重要作用。该书通过分析远程医疗责任保险、医师责任保险、患者意外伤害保险、赔偿基金的特点与功能,探讨了其在远程医疗损害分解中的具体应用与效果,尤其在医疗风险防控、医疗纠纷化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了预防前置和医疗纠纷从“院内”引向“院外”的重要转变,对医疗机构的医疗秩序和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