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出台十条法律服务措施

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记者邵春雷 □刘敏) 近日,山西省忻州市委依法治市办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法律服务措施十条》,旨在整合律师、公证、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充分发挥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文旅等部门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建立入企法律服务多元化协作机制,以高水平法律服务护航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在各级开发区、专业镇企业集中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创业园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点,打造综合性、“一站式”、窗口化法律服务平台。

  组建公益法律服务团队。在充分发挥“百人法律服务团”作用基础上,吸纳法官、检察官、高校师生等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深入专业镇企业、杂粮企业、文旅产业、康养产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开展“一对一”或“组团式”法律服务。

  建立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建立部门协作沟通机制、“万所联万会”工作机制、市县联合法律服务工作机制,对疑难复杂案件建立法律专家会诊机制,对发现的法律问题及时解决并反馈企业,形成工作闭环。

  加强涉企法律服务供给。鼓励法律服务机构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市场主体法律顾问服务网格化全覆盖。发挥公司法律顾问以及村(居)法律顾问作用,由属地司法所所长担任法治联络员,在专业镇企业推动1名司法行政干警+1名法律顾问+N名企业“法律明白人”“三结对”,提升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法律素养。

  开展“公证规范优质”行动。深化拓展“公证减证便民”行动,开通24小时公证服务热线,以创新“公证+”服务体系为抓手,形成“公证+司法辅助”“公证+检察辅助”“公证+金融”“公证+不动产登记”“公证+调解”“公证+行政执法”等服务品牌,实现“公证+多元化”。

  推广“互联网+”法律服务。推行线上法律服务办理,鼓励公证、仲裁、律所等法律服务机构对事实清楚、法律关系简单涉企法律服务事项线上办理。

  推行法律援助“市域通办”。在忻州市域范围内,法律援助受理和初步审查环节不受行政区划限制,群众可通过山西省法律援助管理系统,选择向市域内任一法律援助机构提交法律援助申请,为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农民工以及新业态劳动者提供就近法律援助服务。

  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规范提升三年行动。建立全方位、全流程、分层级的法律服务监管模式,加强法律服务人员警示教育,培育壮大司法鉴定机构,规范公证办证点运行管理,逐步推动停业县级公证机构恢复独立执业。

  建立涉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司法行政部门加强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总工会、工商联、行政机关、社会组织的协作配合,构建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多方参与的涉企矛盾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机制。

  推动涉外法律服务工作发展。搭建涉外法律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推动“特色产业+涉外法律服务”工作发展,逐步推动成立涉外法律服务专家库,培育壮大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和人才队伍,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

  下一步,忻州市司法行政部门将与相关部门开展专项入企法律服务活动,同时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法律支持力度,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服务,为推动民营企业做强做优提供优质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