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律职业伦理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要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推动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高质量发展。”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在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者队伍,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推动法律职业伦理学习走深走实。


  法律职业伦理学习的价值

  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以德为先”的法律职业伦理原则,强化品德素养和知识思维。

  法律人应持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养成德才兼备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有才无德会败坏党和人民事业,但有德无才也同样会贻误党和人民事业。”这为法律人应当具备的德性要求提出了明确导向和品格要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聪察强毅”是才,“正直中和”是德。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法律人要强化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升法律职业伦理素养。要通过法律职业伦理的德性培养,使其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成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正直中和”的“君子”,而不是只懂法律“才胜过德”的“小人”。

  法律人应持续强化中国自主法学知识的强烈意识和体系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积极吸收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法律人要有底气、有自信,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不论是从事法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还是在政法机关工作的法治人才,抑或从事具体法律服务的律师等,一定要具有中国立场的系统思考能力。要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备中国自主法学知识的强烈意识和体系思维。要不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法律职业伦理自主知识体系学习之中,既学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感悟“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法制平等思想,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要求,不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系统熏陶,又要借鉴国外法治实践的有益成果,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重的中国自主法学话语体系意识。


  法律职业伦理学习的重点

  法律职业伦理的学习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明法笃行”。即,法律人不仅要系统学习掌握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更要具有奋楫笃行的思想品德素养,还要具有正当的职业行为规范。法学专业课程给法律人提供了专业的法律知识,法律职业伦理学习则要求法律人强化外在的“正当行为规范”和内在的“思想品德素养”。

  坚守“奉法者强则国强”的法治定力。学好法律专业知识和合规行为规范可以依法依规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但坚定的奉法精神更是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这就是法治精神的真谛。法律人必须通过模范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在解决实践问题过程中,法律人必须具有合法正当的行为规范,这也是法律人带头守法的基本要求和外在要件。

  恪守“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笃行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应成为法律人精神上的“钙”。新时代的法律人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将精神之“钙”补实、补足、补牢,不仅要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还要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唯有如此,法律人才能更好地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才能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外在行为标准的规范和内在伦理意识的培养这两个方面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统一的,统一于各位法律人日常的法治实践中,统一于法律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之中。


  学好法律职业伦理的方法

  学好法律职业伦理必须具有与知识体系相适应的方法。这要求法律人必须有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立足中国实际的系统方法论。

  坚持实事求是,培养“关注中国实践”的法律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要求法律人具有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意识,要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思维,在法律知识、法律方法、法治思维等方面坚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数典忘祖。”法律人要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党的政策、国家战略、法律法规等,要重视现实国情和历史文化,不断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自身“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要立足国情、走进社会、观察实践、分析案例,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坚持问题导向,培养“深入社会实践”的法律学习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法律人要养成良好的法学素养,打牢法学基础知识,强化法学实践训练。不论是日常对部门法的学习还是法律职业伦理的德性培养,都要面向我国法治实践前沿,回应法治建设需要,形成能够解决国家和社会治理重要问题的法治思维方法。法学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志愿者服务”,深入中国社会开展法治实践学习活动。2024年6月,中央社会工作部、教育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师生积极投身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事业,推动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与法学教育双融双促,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质量,为发展法律援助事业、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因此,法律人要在法律援助服务和具体法律职业实践中,了解中国法治实践、掌握中国法治话语、解决中国法治问题、贡献中国法治方案。

  总而言之,法律人应德法兼修、明法笃行,打牢法学知识功底,加强道德养成,培养法治精神,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本文为2024年西北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本科教改专项——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法律职业伦理》的系统研究(项目编号:XJYBZ2024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24年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专项教改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YJZX2024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