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开放要做到管放平衡

  随着暑期来临,高校大门为何难“打开”的话题又引发关注。不少学校对外开放“扭扭捏捏”,校园大门“欲开又止”。有的采取网上预约“限制性开放”,但不是名额太少就是预约程序烦琐卡顿;有的像是“挤牙膏”,没预约平台不说,还仅限周末刷身份证入校;有的干脆仍采取全时段封闭,民众压根找不到入校渠道……

  开放是大学最为基本的姿态与精神。倡导并实践校园的全面开放,不仅有助于满足公众对教育资源共享的期盼,更是大学自身不断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鲜明写照。但与此同时也应认识到,大学校园并不同于普通的公共场所、景点,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教师工作的重要场所,大学校园可以开放,但前提是不能影响校园安全和正常教学科研活动。

  现实中,不乏高校开放大门后受到一些不利影响。比如此前有游客在某大学开放校园内涮火锅、烧烤、搭帐篷,对校园环境造成影响。此外,无条件开放校园,还可能让一些违法分子浑水摸鱼,在校园实施盗窃等不法行为,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等。这也导致一些高校对开放校门持谨慎态度,或是明确拒绝对外开放。

  事实上,在维护好校园秩序,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大前提下,推动大学校园对外开放,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开放度与包容性,盘活校园的宝贵资源,彰显“大学之大”。高校管理方可以采取要求进校人员提供有效身份证件、落实登记制度等措施进行管理。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有相应的进校人员管理措施,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和其他高校不妨借鉴探索。归根结底,大学校园对外开放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能说一套做一套,明许暗拒,校方也不能搞“一刀切”,在“管放”间徘徊难定,要能平衡好开放与管理的关系,不可因管理而忽视了校园开放的作用,也不能因为开放而让管理变得“畏手畏脚”,或是完全放松管理。对于黄牛的“付费入校”生意,也要做好预防与打击。

  如何更好开放校园考验着高校管理者的智慧和水平。校方有责任加强管理,保护好校园秩序,保护好师生安全,但同时也要表现出开放的气度,这也是利民、惠民、便民之举。兼顾好开放和安全,积极借鉴有益经验和听取师生建议,完善相关制度举措,做到科学合理地管理校园,定能让如何开放校园这个问题迎刃而解,让知识的力量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