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成立“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

为困境企业提供全周期司法服务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落实广东省委及东莞市委工作要求,6月16日,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正式成立“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同时,该院联合东莞市税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签订《关于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实质化运行合作备忘录》,联动创新“执破融合”机制,为困境企业提供全周期司法纾困服务。


  精准施策,让企业敢闯敢干

  作为广东省“执破融合”工作试点法院之一,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不断深化“执破融合”改革的创新实践,在全市率先创立“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整合立案、审判、执行、破产全链条资源,打造“1+1+N”协同模式(即1个执破团队+1个管理人+N项救治措施),在风险预警、分类救治、府院联动三大职能上发力,实现对困境企业“早识别、早介入、早救治”的司法效能。

  在前期风险预警阶段,法院可通过关联案件检索,对高频涉诉企业标识风险,考虑采取调解或破产引导措施。经评估后,对具备挽救价值的企业,灵活运用“活封活扣”、预重整、执行监管等手段;对“僵尸企业”加速出清,释放土地、厂房等资源。同时,通过府院联动提供更多配套保障,联合相关部门,破解税务注销、信用修复、职工安置等难题,最终形成“救治+出清”“双轨”格局。

  一张薄薄的《信用修复证明》,让一度陷入困境的东莞市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重现活力。从账户冻结到订单翻倍,这家拥有700多名员工的智能制造企业,在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善意执行”的司法温度中,上演了一场逆风翻盘的故事。

  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能眼镜等零部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8月,本该是这家企业产销旺季,却因一场买卖合同纠纷遭遇“寒流”。因拖欠货款被申请强制执行,公司银行账户被法院依法冻结。

  “2021年,企业刚从深圳搬到东莞石碣,因兴建生产基地导致资金紧张,又因为订单和供应商发生了纠纷。”该公司副总经理闫亮说,公司账户被冻结,员工工资无法及时发放,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正常运营秩序。随后,该公司联系法院,希望可以和申请执行人进行协商。承办该案的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石碣法庭多次组织双方进行协商,最终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同意向申请执行人一次性支付案涉货款。

  “700多名员工,背后是700多个家庭。”石碣法庭执行员陈丰表示,面对企业实际经营需要,以及急需发放的工人工资,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扣划,同时经申请执行人同意,对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财产进行解封。

  矛盾虽已化解,但对企业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这几年智能穿戴领域销量爆发式增长,我们提前做了研发和布局,订单充足。”闫亮说,企业打算向银行申请贷款,以更充足的“粮草”大干一场,却在征信查询时被“卡”住了。公司行政人力资源总监刘霞通过微信向执行人员提出诉求之后,不到1周时间,法院就向企业出具《信用修复证明》,并将证明推送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帮助其缝合“信用裂痕”。

  “企业一直以来信用良好,也无其他案件纠纷,加上该企业的专利墙、充足的订单和自动化生产线,都让我们看到了企业的复苏潜力。”陈丰说。《信用修复证明》出具次日,该公司成功向银行申请贷款,给企业的经营重新注入了活力。

  如今,在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自动化高精度注塑机昼夜运转;实验室中,新品研发进度不断刷新;仓库门口,一箱箱智能穿戴部件被装车发货。“现在每月产值突破2000万元,预计全年营收达3亿元,较去年翻了一倍。”闫亮表示,企业在东莞投资,就是看上了完善的产业配套以及优质成熟的高技能人才,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也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让企业敢闯敢干。


  救治“病危”企业,债务危机变重生新机

  据悉,早在“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成立前,“执破融合”机制已进入试运行阶段。2024年9月,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制定颁布《关于常态化落实“执破融合”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借助“执转破”预审查机制靠前甄别“把脉”企业,由破产与执行法官成立“3+N”执破团队办案,叠加执行程序快速查控财产和破产程序一体化处理债务的优势,对有“挽救价值”的企业施以精准高效的司法救治方案,推动更多危困企业涅槃重生。

  东莞某模具公司因经营不善陷入债务危机,涉6件案件共计80万余元债务,但企业仅有7万多元存款,企业机器设备、货品变现价值不高,资产明显不足以清偿债务。该公司负责人周先生表示,公司处于正常经营且从未拖欠工人工资,目前困境仅是因为债务集中爆发导致资金链跟不上。

  经调查,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执行法官董泽敏锐地意识到,受困的模具公司仍有发展前景和挽救价值。对此,办案团队研判讨论,决定启动“执破融合”机制,执行法官谭添荣、董泽与破产法官刘秋霞组成团队,通过“执转破”程序成功转入破产和解。执破团队联动审判团队,开展多条线的协同工作:协调大额债权人对违约金让步,说服企业负责人担保债权;协调相关部门暂缓执行社保债权并允许分期,预留运营资金……

  随后,执破团队召集全体债权人进行破产听证,进一步确定破产和解方案,制定三年分期还款方案,但却遭到部分债权人反对。对此,刘秋霞法官提出运用“多数决”表决机制,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上,破产和解方案获超半数债权人(债权额超三分之二)通过。最终,该案实现了企业存续、职工就业、债权受偿率提升的多赢局面,至此,该模具公司踏上由执行和破产两种程序共同铺就的重生道路。


  “执破融合”,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

  为推动“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有效运行,落实“执破融合”府院联动工作,《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实质化运行合作备忘录》重点在规范破产涉税协作、完善市场主体再生及退出机制、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三方面建立起18项切实可行的联动工作举措,提升破产案件办理质效,降低市场主体破产成本。

  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晓宇表示,“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的创立是破解“执行难”与“破产慢”的关键举措,通过简化程序、强化衔接,提升市场主体退出与重生效率,不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本次合作推动‘府院银企’协同发力,我们将持续深化‘执破融合’改革发展,为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近年来,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不断创新“执破融合”工作机制,累计移送审结“执转破”案件215件,挽救重点企业10家,信用修复896次,化解债务7.116亿元,盘活资产超4亿元,释放土地厂房192.39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