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平遥县检察院为迷途少年按下“重启键”
司法温情护航青春
本报讯(记者邵春雷 □刘敏 通讯员李雅 吴建江) 近期,一场特殊的“成人礼”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人民检察院悄然举行,3名曾因涉罪陷入迷途的少年郭某某、雷某某、孙某某,在平遥县妇联、社工组织、法律援助中心等多方代表的见证下,接过了不起诉决定书。这一纸文书,不仅是司法机关对他们考验期表现的肯定,更标志着他们青春旅程的全新起航。
宣告仪式:一纸决定“重启人生”
“经本院考察,3名被不起诉人在考验期内遵守规定,决定依法不起诉!”平遥县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王利梅的声音在宣告仪式现场庄重响起。当3份印有“平遥县人民检察院”字样的决定书递到少年们手中时,他们的眼眶发红,指尖轻轻摩挲着纸张,仿佛在触摸命运的转折点。
“以前觉得未来一片灰暗,现在终于敢抬头看路了。”17岁的孙某某说。在附条件不起诉的6个月里,他每周按时到帮教基地报到,在平遥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跟着匠人学习漆艺,如今能独立完成小件漆器的打磨。雷某某的父亲接过决定书时深深鞠躬:“感谢检察院给孩子改错的机会,我们家长以后一定好好学怎么当父母。”
检察官特意选择在布置温馨的“梅姐·护蕾”工作室举行宣告仪式,工作室墙上挂满了涉罪未成年人在帮教活动中创作的书法、绘画作品,其中一幅题为《重生》的水墨画格外醒目——稚嫩的笔触勾勒出破茧的蝴蝶,恰是这群少年的真实写照。
心桥对话:家庭与社会的温暖接力
“以前孩子犯错,我只会动手打,现在才知道,蹲下来和他平视说话,比拳头更有力量。”郭某某的母亲在座谈会上分享转变。在检察院联合社工组织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课上,她学会了用“情绪日记”记录亲子互动,如今母子每周都有一次“茶话会”,茶几上的笔记本里写满了彼此的心里话。
平遥县新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陆俊红老师翻开厚厚的帮教档案,里面贴着3名少年参加公益活动的照片、技能培训的成绩单、心理辅导记录:“小雷在养老院给老人剪指甲时特别认真,小郭在文庙学宫博物院跟老师读《弟子规》后,主动给妈妈洗脚。这些细节说明,他们的内心在慢慢打开。”她特别提到,帮教团队将晋商精神中的“诚信为本”“坚韧不拔”融入日常引导,让传统文化滋养未成年人的心灵。
法律援助律师耿秀莲全程参与案件,见证了司法程序中的温情细节:“从社会调查到亲职教育,从心理干预到技能培训,检察机关构建了‘一站式’帮教体系。不起诉决定不是终点,而是司法护航的新起点。”平遥县妇联副主席殷丽丽则从家庭教育角度支招:“家长要做孩子的‘后视镜’,既要提醒风险,又要让他们看到背后的支持。”
立体帮教:构建未成年人保护生态圈
这场温暖的仪式背后,是平遥县检察院深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创新实践。近年来,该院打造的“梅姐·护蕾”未检团队,探索“法治教育+文化浸润+社会支持”的立体帮教模式——联合文庙学宫博物院、平遥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建立传统文化帮教基地,让涉罪未成年人在研习《论语》、制作漆器中感受“诚信、敬业”的晋商精神;与县司法局共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确保每个涉罪未成年人都能获得专业法律帮助;引入社工组织开展“一对一”跟踪帮教,累计建立个性化帮教方案20余个。
“我们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拔去病根’。”王利梅介绍,针对涉罪未成年人普遍存在的家庭沟通障碍、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平遥县检察院联合多部门推出“三必查三必访”机制,即:必查家庭监护状况、必查学业就业需求、必查心理行为偏差;考验期内必访家庭、必访学校、必访社区。今年以来,已有8名涉罪未成年人通过这套体系重新回归校园或走上工作岗位,其中2人考上职业技术学校,1人成为漆器作坊学徒。
在推光漆艺博物馆的展厅里,3名少年参与制作的漆盘正在展出,盘底刻着“慎始敬终”4个字。这是他们在帮教期间完成的“结业作品”,也是司法温情与文化滋养共同孕育的成长印记。正如展厅墙上的晋商名言“经商先做人”所示,平遥县检察院用法治与人文的双重力量,为迷途少年铺就一条“知耻后勇、向阳而生”的重生之路。
让司法成为青春的守护者
当座谈会结束时,3名少年与检察官、社工、家长围坐一起,在“重启人生计划书”上郑重签名。计划书中,有人写下“考上电工证”,有人立志“开一家小面馆”,还有人希望成为“漆器传承人”。这些朴素的愿望,承载着对未来的憧憬,更见证了司法干预的成功。
平遥县检察院的实践表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从来不是“一诉了之”或“一放了之”,而是需要司法机关、家庭、社会的协同发力,用制度的温暖修复创伤,用文化的力量浸润心灵,用持续的帮扶重建信心。司法不仅是对是非的裁判,更是成长的守护者,那些曾在青春路口走失的少年,终将在法治的阳光下,按下人生的“重启键”,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