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深刻指出:“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原典及释义
“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书曰:小不可不杀。诗云:无纵诡随,以谨无良。盖所以崇本绝末,钩深之虑也。”
——〔南北朝〕范晔《后汉书·郭陈列传》
我听说轻是重的开端,小是大的源头,所以大堤会因为小小的蚂蚁洞而崩溃,气体会从针芒般大小的孔眼中泄漏出去。因此明智的人会谨慎对待微小的事情,聪慧的人能够察觉到事情的征兆。《尚书》中说:对于小的恶行也不可不加以惩处。《诗经》中说:不要放纵谲诈欺骗之人,要小心不良之徒。这大概就是用来崇尚根本、杜绝不良现象且具有深远洞察的考虑啊。
出处及故事
“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出自范晔《后汉书·郭陈列传》,是东汉陈忠在给汉安帝的《清盗源疏》中论述如何应对“百姓流亡,盗贼并起”的社会问题时提出来的。说起陈忠,可算作是“世守律业”“律学世家”“刑名世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陈氏一族自西汉成帝、哀帝时就以明习律令闻名,陈忠的曾祖父陈咸就因明晓律令而任尚书。王莽辅政时,他收敛家中律令书文壁藏起来,并常告诫子孙:“为人议法,当依于轻,虽有百金之利,慎无与人重比”。这种轻法思想对其后世子孙产生了深远影响。祖父陈躬在汉光武帝时任廷尉左监,虽早卒,但为家族的律学传承奠定了基础。父亲陈宠,是东汉章帝、和帝时期的大臣,专于法律,兼通经书。为司徒鲍昱的属官,转任辞曹,掌管狱讼事宜,代司徒鲍昱撰写了7卷《辞讼比》、8卷《决事都目》,成为官府办案的法律依据。后曾担任尚书、廷尉等职,主张改变前代烦苛之法,济之以宽,废除严苛的法律条文,重审案件50余起。他还清理律令条法,建议删除多余的法令,展现了其在法律整理和改革方面的努力,为东汉时期的法律改革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陈忠本人受家学熏陶,精通法律,经刘恺举荐,被提升为尚书,主管断狱事务。其父陈宠在任职廷尉时,曾欲删除汉朝法律中比《甫刑》严苛的条文,但未及施行就被罢官,之后严苛的法律条文渐渐繁多,出现了很多论罪无据的情况,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扰。为解决这一问题,陈忠依据父亲的原意,对相关法律进行整理和编纂,集有《决事比》32条(一说为23条),奏报皇帝被批准施行,有效解决了当时论罪无据的弊病,为当时的司法审判提供了更明确的依据。此外,他还上书废除蚕室刑,对精神失常后因性情狂暴而杀人者应从轻判罪等。
在《清盗源疏》中,陈忠针对当时盗贼频发、治安混乱的问题,以“堤溃蚁穴,气泄针芒”的视角,不仅分析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还从立法的角度提出了纠正弊端的举措和建议。他认为,如果对小偷小摸的行为不加以制止,就会演变成强盗行径;强盗行为得不到遏制,就会发展成大规模的武装抢劫;一旦武装抢劫的人聚集成群,必然会滋生出大奸大恶之人。所谓“夫穿窬不禁,则致强盗;强盗不断,则为攻盗;攻盗成群,必生大奸”。为此他建议“宜纠增旧科,以防来事”,修订和增加原有的法律条款,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并给出了依法严厉惩处的具体办法。
与“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相似的一个典故出自《韩非子·喻老》,即“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为了论证这一观点,韩非子从正面讲述了白圭防洪的故事,原文为“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讲的是魏国相国白圭善于筑堤防洪,且经常巡视,一旦发现哪怕是极小的蚂蚁洞,也会立即派人填补,不让其漏水,以防小洞逐渐扩大导致决口,造成更大灾害。正因为他重视小小的蚂蚁洞,常态化巡视防洪堤坝,防微杜渐,所以在其任魏相期间,魏国从未闹过水灾。“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后来演变成了耳熟能详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用来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酿成大祸患,强调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2013年2月28日,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韩非子的这句话,强调:“作风问题,有些看起来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不能听之任之。”
解读及延伸
“堤溃蚁孔”从来没有止步于史书和成语之中,而是有着“现实而紧迫”的具象化表现。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等土栖白蚁,经常在堤坝内构筑主巢和众多副巢,并与纵横交错的蚁道相连,有些蚁道会穿透堤坝的内外坡。当汛期水位上涨,水流便从迎水坡进入蚁道,流经主巢和副巢,再从背水面流出,形成一条贯穿堤坝的通道。蚁穴和蚁道的存在使堤坝内部形成众多空洞和缝隙,破坏了堤坝土体的完整性和密实性。堤坝原本是一个整体的结构,能够承受一定的水压和外力,但蚁穴的存在使得堤坝局部结构变得脆弱,降低了堤坝的抗渗能力和承载能力。在洪水的压力下,这些薄弱部位容易出现渗水、管涌等现象,进而引发滑坡、塌陷等险情,最终导致堤坝溃决。1986年7月,广东梅州市遭遇特大水灾,梅江决堤多处,在决堤的62条堤段中,有55个缺口与土栖白蚁活动有关。2001年四川会理大路沟水库因白蚁在土坝内建巢,蚁穴蚁道形成漏水通道,加上坝体土质及暴雨使水库水位猛涨,导致溃坝,造成了16人死亡、10人失踪、10多人受伤、冲毁770亩良田、810间住房被毁的严重后果。2024年7月3日,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太泊湖农业综合开发区潭桥堤金湖段出现管涌险情,初步判断为白蚁巢穴引发,经采用“科技把脉+灌浆加固”的方案,经过25小时的连续奋战,于7月7日5时成功封堵管涌,停止出水。如果任其发展,可能导致堤坝塌陷,甚至溃坝决堤,冲毁堤内1.8万亩良田。
“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既是朴素的世界观,又是有效的方法论。《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策问“古今治道”。董仲舒对答曰:“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意为在许多小事上努力,才能成就大事业;在诸项小节上谨慎,方可德行显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这也是为什么要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原因。改进工作作风的任务非常繁重,中央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已成为作风建设的代名词、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一张“金色名片”,赢得了无数人民群众的心,这就是小切口、大成效。
作风建设必须坚持既要抓小,更要抓早。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作风问题绝不是小事,一旦成风,危害巨大。为什么党中央要从八项规定入手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因为“四风”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是腐败滋长的温床。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俗语“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来形象地解释不正之风诱发腐败这一问题。一个人蜕化变质往往是从吃喝玩乐起步的,这一点已经被许多案例证明。海南省三亚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林有炽像许多落马官员一样,从收礼吃请的“小意思”开始,在“围猎者”的糖衣炮弹中逐渐丧失警惕,在工程项目中“打招呼”,在商人宴请中“称兄弟”,把纪律底线当成生意场,最终因受贿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开除党籍和公职。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杨郑安利用职务影响,多次收受管理服务对象所送的购物卡、洗浴储值卡及高档白酒等礼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恩小惠”,使他贪欲不断膨胀,最终因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无论是“堤溃蚁孔,气泄针芒”“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还是这些案例,都警示我们,守住拒腐防变防线,必须慎独慎初慎微慎欲,从小事小节上守起,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作风建设必须从制度入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锅内扬汤不如釜底抽薪。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没有制度保证,改进作风的成果最后也保不住。作风建设由治标向治本转变要靠法治。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关键要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法规制度。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以改革的办法固化作风建设成果。要注重从制度机制上解决问题,全面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建立严格、完善的作风建设法规制度体系。要增强贯彻落实制度的执行力,以刚性的制度规定,特别是严格的制度执行实现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