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刘亚薇:让民生“小案”不等待
从“田间地头”到“云端调解”
“法官的权威不是靠法袍,而是靠真心换真心。”接受采访时,刘亚薇望着办公桌上堆积的卷宗说,这一件件看似平常的“小案”,就是最大的民生……
今年37岁的刘亚薇,是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人民法院速裁审判庭的“行家里手”,也是群众口中的“贴心法官”。近三年,她审结案件超1349件,调撤率长年位居全院前列,先后获评“优秀共产党员”“办案能手”“西安中院业务强院速裁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田垄上的法槌:把法庭搬到屋檐下
“法官不能只坐堂问案,更要主动走进群众心里。”2021年,大学生张梦因户口迁移被小胡村村委会拒绝分配征地补偿款。案件看似简单,却牵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这一复杂问题。
“不能仅凭户口‘一锤定音’!”刘亚薇深入小胡村调查,发现张梦毕业后返乡务农,土地仍是其生活保障。她结合当事人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的生产生活状况、户口登记情况以及农村土地对其是否具有基本生活保障功能等因素综合认定后,判决张梦享有同等村民待遇。案件判决生效后,村委会息诉服判,并主动修改补偿方案。
“我们拿到判决书后去村委会要征地款,村里的领导看完判决书后,也认可法院意见并息诉服判未上诉。”案件当事人张梦感激地说道。
“再小的案件,对百姓都是天大的事。”在回忆一起劳务纠纷案时,刘亚薇目光坚定。彼时,农民工因证据不足面临讨薪无门,她顶着烈日逐户核实证据,判决后仍叮嘱当事人:“钱到手了,您一定告诉我。”最终,那位农民工攥着血汗钱,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心声:“您是肯为老百姓跑断腿的好法官!”
秤杆上的准星:将法理情理平衡好
“刘法官,这面锦旗你一定要收下……”阳光蔬菜店老板紧握着刘亚薇的手,连声道谢。
近日,阳光蔬菜店与雨露食堂、青山涮烤店之间的买卖合同纠纷案在刘法官的高效调解下圆满解决,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纠纷得以妥善化解。
据阳光蔬菜店负责人介绍,该店长期向雨露食堂和青山涮烤店供应米面油及各类蔬菜。然而,两被告却以各种理由拖延支付货款,多次催要无果后,阳光蔬菜店无奈之下将两被告起诉至鄠邑法院。
案件受理后,鄠邑法院刘亚薇法官迅速行动,第一时间与各方当事人取得联系,详细分析案情。刘法官发现,这两起案件事实清楚,标的额也不大,具备调解的基础。“标的小不等于责任小,越小的案子越要仔细。”于是,刘亚薇总结出一套“三步调解法”:对争议焦点明确的案件“速调快审”,对矛盾尖锐的案件“以情破冰”,对群体性纠纷“示范判决”。
在调解过程中,刘法官一方面从双方长期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入手,劝导青山涮烤店珍惜多年的情谊和自身的诚信形象,引导其主动履行支付义务;另一方面,她围绕货款金额、支付时间等争议点,向雨露食堂进行详细释明,帮助其正确认识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
经过刘法官的耐心调解,青山涮烤店最终一次性还清了拖欠的货款,雨露食堂也按期履行了给付义务。阳光蔬菜店在拿到全部拖欠货款后,店铺也从之前的“乌云密布”重新布满阳光,经营状况逐渐恢复。
速裁庭的时钟:让正义跑出加速度
“速裁庭的核心要义,就是让群众的急难愁盼‘不等待’。”刘亚薇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2024年,她受理民商事案件463件,审结434件,平均审理周期仅15天。
“刘法官,被告不来开庭,我这钱还能要回来吗?”李某的焦虑写在脸上。这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中,被告王某不仅拒接电话,庭审当天也未现身。若按常规程序缺席判决,案件虽能了结,但同学情谊恐将彻底破裂。
刘亚薇没有放弃。她连续拨打王某电话十余次,从法律义务谈到同窗之谊,最终用一通电话叩开被告心门:“法官说得对,我不能因为1.5万元毁了十几年的交情。”3小时后,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必须要公告吗?可能有转机!”在另一起借款纠纷中,面对“失联”的被告欧某,刘亚薇另辟蹊径。她通过原告夏某的共同朋友辗转联系到欧某,并组建微信群开展“云调解”。两小时内,这起跨越两地的纠纷尘埃落定。“没想到不用跑法院也能解决问题!”夏某感叹道。
从“田间释法”到“云端调解”,从“速裁快审”到“判后回访”,刘亚薇用13年扎根基层的坚守,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秦岭北麓的阡陌之间。那里有大学生拿回补偿款时的感激,有菜店老板重见“阳光”的释然,更有失联被告幡然醒悟后那句“不能毁了十几年交情”的承诺。她骑着电动车穿过油菜花田赶往农户家的身影,已然成为当地司法为民的流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