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靖西市工作队风采掠影
待到山花烂漫时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靖西市工作队风采掠影
春末夏初,广西百色空气中带着南国特有的湿润,公路在喀斯特峰林间蜿蜒。
山色空蒙里,云容掩映间,靖西市岳圩镇汉邦村静谧坐落。村道两旁的新竹蓬勃生长,沿着眼前的绿意望去,三三两两的村民在法治文化广场乘凉闲谈,“人人都讲法 和谐千万家”的红色标语正与盛放的朱槿花相映成趣。
当靖西市委常委、副市长、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靖西市工作队队长汪保华出现在广场时,纳凉的村民纷纷起身:“汪书记,这回带什么好消息来?”驻汉邦村第一书记赵云鹏笑着更正:“现在是靖西市委常委、副市长啦!”话音未落,李叔笑着迎上来:“只要为村里办实事,都是好干部……”
令村民赞不绝口的“驻村干部”,实际上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为深入贯彻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要决策部署,而派驻服务边疆地区乡村振兴的驻村干部,也是第四批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靖西市工作队成员——汪保华、赵云鹏、黄鹏飞、彭祖佳、邵明福、赵宇。
自2012年挂村任职以来,连续4批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靖西市工作队,围绕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内容,践行初心使命,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对口的3个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群众收入、基层组织建设、群众整体满意度、基层社会治理、村居环境5个方面实现“新提升”。
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需求清单”
作为驻村工作的“责任清单”
“2024年7月20日 晴 今天我到南宁帮村民卖了农副产品。不到两个小时,堆积如山的土特产品便被顾客抢购一空……”驻安宁乡果布村第一书记黄鹏飞在泛黄的笔记本上写着靖西市安宁乡果布村驻村日记。在驻村的2年时间里,作为媒体人的他时常会写下驻村的点滴和感悟。
黄鹏飞坦言,写驻村日记,起初只是自己从繁华城市到边远山村,环境变化后深夜无眠时,打发时间、排解寂寞的方式。不承想,坚持整整2年,已累积30万字的驻村日记,记录下了他与这个村的“情结”。
初来驻村时,黄鹏飞对果布村的了解,仅限于这是位于中越边境的边远山村,具体的村情民意一概不知。为了早日摸清村情民意,驻村后前两个月他几乎天天扎在村子里。白天,他进村了解民情;晚上,他入户听取民意,把村民的所思所想所困所盼,写在本子上,记在内心里,然后再想办法一一解决。
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需求清单”,作为驻村工作的“责任清单”,并最终转化为“满意清单”。怀揣着这样的目标,黄鹏飞带领彭祖佳,与村“两委”同频发力,沉下心融入、沉下身办事、沉下力攻坚,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村民们的急难愁盼问题。
“果布村土地稀少、资源贫瘠,还干旱缺水,产业发展因此受到很大限制。”入户走访后,黄鹏飞逐渐掌握了村情。考虑到村里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寻求发展,只有老人妇女儿童在此留守,“收入低、还没技术,务工也难”。于是,黄鹏飞积极与靖西市人社局接洽,在果布村村委会对面成立“靖西市就业服务站”,为村民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村里投资设点,通过来料加工等形式,让村里的妇女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戎装虽解,军魂犹在。阵地已换,初心不改。”这是黄鹏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部队退伍的驻村干部,他有着超越常人的吃苦耐劳干劲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村民向他反馈,家中的农副产品销售难、收入低。他就一趟趟地跑到南宁菜市场寻找商家洽谈合作,直到达成协议,不定期地将村里的土特产品带到农贸市场进行销售,解决村民农副产品“销售难”、村民“收入低”困境。
“2020年,果布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经过3任第一书记,2024年底果布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60万元。”在当地工作9年的安宁乡政法委员、副乡长莫海波见证着驻村工作队的付出,也亲历着近年来果布村的蝶变。
事实上,与果布村一起成长蜕变的,还有“95后”驻村干部彭祖佳。
1996年出生的“湖南妹子”彭祖佳,是于2021年从湖南大学经济法学专业毕业后就职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的定向选调生。在政策研究室入职锻炼一年多后,2023年她被派驻到果布村,任驻果布村工作队员兼村主任助理。
谈到驻村工作的付出与成长,彭祖佳更多地提起“补课”“学习”。
彭祖佳告诉记者,驻村工作对于毕业后就选调进机关的她来说,“算是一次补课”。在她看来,基层是一本“无字之书”。“我们在学校或机关,很少有机会接触基层事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刚毕业工作的我们,不知道这个线是怎么穿过这个针的,不知道基层是如何落实政策的,基层群众又是如何享受福利的,这些我们全然不知。”
驻村工作两年,花时间把“基层”这一课补上,对彭祖佳来说“很有必要”。
“通过驻村工作,我深切感受到,如果说基层是沃土、是熔炉,我们就是一棵苗、一块铁,苗无沃土难以成长,铁不淬炼难以成钢,我将倍加珍惜在基层驻村的工作机会,多到田间地头摸实情、百姓炕头听心声、工作案头解民困,用实干、担当擦亮青春底色,以活力、奋斗造就无悔青春。”彭祖佳说。
以向下扎根的“奋斗之姿”
走好挺膺担当的“实干之路”
穿过绵绵群山,顺着沿边公路,从果布村驱车12公里,就到达了安宁乡汤亮村。
站在村口,汤亮村党群服务中心耀眼的党徽和“边关党旗红”几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广场公示栏里,记者窥见驻村工作队忙碌的日常缩影——每月的考勤日志登记表。登记表上以天为单位,清楚地标注了驻汤亮村第一书记邵明福、驻汤亮村工作队员赵宇每天的工作内容摘要。
一张张风吹日晒后微微发黄卷边的考勤表,背后是邵明福和赵宇为汤亮村村民办好的一件件实事。他们的努力付出,汤亮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其修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张其修清楚记得,2024年初,汤亮村马亮屯的水泵突发故障,180多户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陷入困境。村“两委”干部和邵明福、赵宇迅速行动,一方面紧急协调资源,引导村民到村委会、隔壁村接水,以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召集大家沟通,最终商定由本屯村民承包自来水经营,既明确了权责,又兼顾了集体利益,解决了村民急难愁盼问题。
刚来汤亮村时,驻村工作队自身也遇到了急难愁盼问题——汤亮村村委会原办公场所狭小,无法满足日常办公需求。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工作,改善汤亮村办公条件,在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支持下,驻村工作队积极盘活用好项目和社会资源,拉来投资107万元,将闲置的安宁乡汤亮村小学旧址修缮一新用于村级党群服务中心。
望着眼前宽敞明亮的党群服务中心,2021年从中山大学毕业后即作为定向选调生进入机关工作的赵宇笑着说道,“便捷的为民服务平台建立起来了,极大地提升了村容村貌,也满足了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群众都感慨获得感、幸福感提高了。”
邵明福、赵宇两人深知,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他们综合考虑汤亮村村情、资源禀赋等,同时将目光投向了汤亮村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为了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四处奔波,邀请农业专家实地考察,最终确定引进百香果种植项目。从种苗引进到技术培训,队员们全程跟进。他们下田手把手教村民们如何科学种植。每到百香果种植季节,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两年来,汤亮村的果园里硕果累累,村民们的收入也大幅增加,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农民富起来,乡村美起来,基层治理也要随之实起来。对此,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引导搭建起“支部引领—群众自治”乡村治理平台,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坚持不懈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真正使村民参与、知情、决策、监督,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良好机制,积极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使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村内蔚然成风。
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派驻在汤亮村的邵明福和赵宇,只是默默无闻、日复一日地扎根乡村,把脚踩进泥土、把汗抛洒田野,以向下扎根的“奋斗之姿”,走好挺膺担当的“实干之路”。
“把群众急难愁盼一桩桩、一件件都解决好、落实好。”——这是邵明福、赵宇驻村两年的共同心愿。
紧握驻村帮扶“接力棒”
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
顺着村道两旁的竹篱笆,干净的巷道穿村而过,道路两旁翠竹摇曳,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法治文化广场、感恩池、村史馆、和谐亭点缀其间,这是地处祖国边境线附近的岳圩镇汉邦村。
过去,“乱、脏、穷、差”的汉邦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问题村——人居环境差、产业基础薄弱、矛盾纠纷多、群众信访多,甚至老一辈口中还流传着“汉邦水不帮、穷得响叮当,女儿多外嫁、男儿泪汪汪”的顺口溜。
“村史馆门口的感恩池,过去是一个垃圾遍地、淤泥横生的臭水塘,特别影响村容村貌。”汪保华指着一组改造前后对比照片向记者介绍。
汪保华在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担任汉邦村第一书记。驻村期间,他主持参与了汉邦村史馆、法治文化广场、感恩池等村容村貌改造项目,是汉邦村从“昔日问题村”到“乡村治理示范”村蝶变的重要推动者、亲历者和见证者。
据汪保华介绍,脱贫攻坚开始后,在4批驻村工作队接续努力下,汉邦村先后投入资金130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环境整治,共拆除危房、废弃房、猪牛圈等33余处4000平方米,拆除围墙400多米,清理乡村道路、沟渠河道、污水垃圾等103处,立面改造204户,建设了一批微庭院、微菜园、微果园,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汉邦村向好发展,是我们4批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和汉邦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站在干净整洁的村庄前,看见村民们挂在脸上的笑颜,汪保华欣慰地说道。
“在乡村振兴这场‘接力赛’中,我是赛道上的‘接力者’,一定要跑好手中‘这一棒’。”2023年4月25日,赵云鹏接下汪保华驻村帮扶“接力棒”,成为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汉邦村第一书记。
如何跑好这场乡村振兴“接力赛”?也困扰过曾有8年警察、10年机关工作经验的赵云鹏。于是,他一方面谦虚地向以前的驻村干部请教,一方面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完成多篇驻村工作调研报告用于指导实践。
从调研学习中逐渐摸索出“驻村法宝”的赵云鹏,抓住产业发展的关键,与村“两委”共同发动群众,推行“党支部+村民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成250亩柑橘就业园和1060亩桑蚕示范园,推动汉邦村产业由弱变强,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目标。
稳住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节奏,赵云鹏也不忘提倡喜事新办、文明治丧,坚决抵制迷信邪教,注重邻里关系和谐,不断推进移风易俗进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赵云鹏深知,坚持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他发挥优势,配合岳圩镇、汉邦村“两委”开展工作,深化领导引领、党员带领,带动群众、带动发展、带动治理“两领三带”模式,形成挂点领导包抓、村级党组织书记牵头、村党组织成员共推的联动工作格局,为边境治理、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今年年初,赵云鹏又探索在汉邦村推行“三官一律”进村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法,邀请法官、检察官、民警和律师到村开展调解工作,引导群众运用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问题,有效化解20多起矛盾纠纷,进一步抓实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如今的汉邦村,已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实现了“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美、幸福宜居和谐”的华丽蜕变,成了靖西远近闻名的示范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红旗村,村民对汪保华、赵云鹏等驻村干部的付出连连称赞。
脚下沾有泥土,心中饱含真情。回望驻村工作生活,赵云鹏感慨万千。从刚来时思念家人到失眠,到现在留恋村里的一草一木,这个东北汉子将温柔细腻的情感,藏在扎实的工作里,不会轻易表露。临别之际,看着奋战了2年多的岗位和宿舍墙上粘贴着的女儿和儿子写给爸爸的“福”字、画的花,他忍不住感慨:“驻村这2年,是我最珍贵的人生经历之一。”
归途的号角已经吹响。工作队队员在离开这片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土地之前,留下了可触可感的实绩和3个村庄实实在在的改变——果布村产业兴旺,村民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汤亮村社会治理有效,乡村发展充满活力;汉邦村治安稳定、邻里和睦,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暮色中的边陲群山屏息凝望,六道身影在云霞深处渐行渐远。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靖西市工作队的队员们,将最后一片晚霞别在襟前,把七百多个晨昏淬炼的光阴,化作三幅水墨丹青,永远留在了西南边陲的褶皱里。靖西这片土地会记得,曾有一群人以赤子之心作笔,蘸取星辉与晨露,在大山深处写下新时代的边疆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