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注册登记与迁移政策的实践及优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市场主体的注册登记与迁移政策已成为评估一个地区营商环境成熟度的关键指标之一。市场主体的活跃度不仅反映了地区的经济活力,更体现了该地区在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的成就。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市场主体注册登记与迁移政策的典型做法进行分析,试探讨我国在相关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与方向。
市场主体注册登记政策的实践
市场主体注册登记是国家对各类型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和经营资格进行确认的制度安排,旨在促进经济秩序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市场主体主要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及其他法人、法人团体等。注册登记的基本流程一般包括名称预先核准、提交登记申请、资料审核、颁发营业执照等。各国在市场主体注册登记方面差异明显,例如登记制度要求、手续复杂度、审批时间、透明度等大多不同。
在我国,市场主体的注册登记工作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并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及《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注册登记流程通常需要企业提供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主要经营场所相关文件、公司章程等关键信息。完成注册后便可获得营业执照,具有合法经营资格。
近年来,我国多地探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注册登记服务,简化流程。比如,上海市于2024年2月23日印发《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化经营主体登记管理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深化经营主体登记管理改革,简化流程,构建电子营业执照应用生态,支持远程认证及多项业务应用;建立“登记电子地图”系统,简化住所登记流程。推出企业名称专属人工智能帮办服务。广东省深圳市依据《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实施“网上签发营业执照”“企业简易注销”等措施,在全国率先创设“除名和依职权注销”“歇业登记”等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接的商事登记制度;实施个体工商户自愿登记制度,推进港澳企业跨境经营便利化。
在市场主体注册登记数字化技术应用与制度创新等方面,欧盟一些国家也不断进行探索。比如,德国通过开展工商注册查询系统等18个试点项目探索电子政务解决方案。
在英国,企业注册可在政府政务平台官网办理,形成高度集约化的注册模式,集成了注册、运营、注销全生命周期及辅助事项。
市场主体迁移政策的实践
经营主体迁移是指经营主体因住所、经营场所发生变化;或因经营主体类型发生变化,超越原登记机关地域管辖范围或级别管辖权限;或者其他原因,需从原登记机关迁移至新登记机关的情形。近年来,经营主体迁移“多头申请”“多次跑路”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我国多地在市场主体迁移政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上海市完善跨区迁移企业财税分配机制。在保持市与区分税制财政体制稳定前提下,兼顾各方利益,采纳既有利于自贸试验区发展,同时兼顾各行政区利益的财税分配政策。在此基础上,建立定期信息共享、年度财税分配调整及特定跨区迁移企业收入基数调整机制。深圳市优化企业迁入流程,实施一站式服务,将企业迁入登记、社保、税务、公积金等事项整合,大幅缩短办理时间至半个工作日。此外,深圳市还增加了办理地点,降低了迁入门槛,并与招商引资部门合作,以提高企业迁移的便利性,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在市场主体迁移政策方面,尤其跨境迁移方面,国外有许多成熟经验与制度安排值得借鉴。比如,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企业迁移受“欧盟公司法”框架和各成员国国家法律共同规范。企业可以依据《欧盟公司法指令》进行迁移,主要流程包括通知、注册和公告等环节。欧盟内的跨境迁移由企业原所在国家和目标国家相关机关之间进行协调。此外,欧盟还建立了成熟的社会保险协调机制,保障员工的社会保险权益得到转移和维护。日本公司法对公司迁移的条件规定相对比较明确,企业税务登记更新,只要求迁移企业在新注册地址办理相关税务手续,不涉及复杂的税务清算过程。在新加坡,迁移新加坡的外国公司更改注册地址并不构成新的法律实体,原址银行账户可以继续保留,且对迁移来的外国公司提供税收优惠待遇。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启示与建议
市场主体的注册登记与迁移政策是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实践表明,通过技术赋能、流程优化、政策创新与服务提升,可以显著提高市场主体的活跃度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我国可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与政策支持。
促进跨区域合作,降低企业合规成本。我国可借鉴长三角地区经验,推进京津冀三地市场主体登记一体化,完善“e窗通”平台功能,实现三地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等业务的全流程办理;统一登记标准,明确三地企业登记的标准化材料清单,简化流程;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构建统一数据库,实现数据实时同步和共享;推广移动服务应用,方便企业随时随地办理登记业务。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动技术赋能流程优化。充分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市场主体登记。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特性,确保登记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登记流程中的固定性环节,如自动验证文件的真实性等;借助人工智能进行智能审核提交的文档和信息,提高审核速度和准确性;利用语音识别技术,为用户提供便捷的语音交互式服务,简化操作流程。
规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我国公司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公司登记机关应当优化公司登记办理流程,提高公司登记效率,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行网上办理等便捷方式,提升公司登记便利化水平。根据该规定,应提高注册公司材料的透明化程度,尽量简化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重复提交的材料,提高登记效率。例如,通过政府网站或登记机关服务窗口公开登记材料清单和文书格式样本,方便申请人准备和提交材料,降低制度性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优化迁移政策及税收分配与资金支持力度。建议各地方政府建立迁移企业数据共享平台,实时更新并分析迁移企业数据,特别关注迁移企业的税收贡献、实缴资本、孵化情况等指标,以优化政策制定。针对迁入和迁出的企业类型及其需求,调整政策措施,提升对重点行业和优质企业的吸引力。例如,简化高科技企业、外资企业等重点企业的注册流程,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和服务支持。在税收分配方面,借鉴上海市完善跨区迁移企业的财税分配机制,在保持市与区分税制财政体制稳定前提下,兼顾各方利益。
优化市场主体注册登记和迁移政策,可以有效降低市场主体的注册和迁移成本,提升企业的活跃度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全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与竞争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作者为北京市丰台区珞珈创新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