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法学会“双挂钩”工作制度为基层治理助力增效

高位推动与专业下沉 矛盾化解与法治服务 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


  近年来,福建省莆田市法学会探索法学会常务理事、法学咨询专家“双挂钩”工作制度,通过“高位推动+专业下沉”模式,推动法学会力量深度融入县(区)基层治理工作中,为平安莆田、法治莆田建设注入新动能。


  高位推动与专业下沉“双线并进”

  莆田市法学会立足“服务法治实践、服务人民群众”定位,构建了以常务理事统筹协调、法学咨询专家专业支撑的“双挂钩”制度。

  何为“双挂钩”制度?一方面由莆田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德茂等7名市直政法相关部门领导(市法学会常务理事)带领7名市法学会法学咨询专家分别挂钩7个县(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强化对基层法学会工作的指导;另一方面,126名市、县(区)两级法学咨询专家通过“专家+团队”模式,下沉至县(区)综治中心、调处中心等平台,建立以个人命名的专家工作室,形成“平台支撑、典型引领”的示范效应。

  比如,莆田市城厢区法学会聘请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担任法学咨询专家,推动法学会工作与涉法涉诉信访、重大矛盾化解等任务衔接;荔城区法学会则探索“法学咨询专家挂钩联系点”制度,将专家资源与物业纠纷调处中心深度融合,打造“一站式”矛盾化解平台。


  矛盾化解与法治服务“双向赋能”

  依托“双挂钩”制度,莆田市法学会在基层治理中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了解到,在参与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中,2024年以来,莆田市两级法学咨询专家协助相关部门开展重大矛盾纠纷化解、重大风险防控等工作,出具法律意见书56份,领衔调处矛盾纠纷82件,化解信访积案18件,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例如,在荔城区某小区物业纠纷中,法学咨询专家郑淑娟、蔡琳琦联合多部门召开协调会,成功化解涉及40家商户的断水断电纠纷,并对物业服务合同逐条逐项进行查漏补缺,推动商户与物业之间的契约关系更加规范,助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另外,在“双挂钩”制度赋能下,随着专业力量不断下沉基层,莆田市法学会参与地方法律服务活动更加精准有效。例如,莆田市仙游县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陈建红作为法学咨询专家,在该县南桥社区设立工作室,开展“法官门诊”“法治宣传”等工作,将未成年人保护、家庭纠纷预防等司法服务延伸至社区;涵江区法学会发挥法学咨询专家力量推动成立“行政争议调解中心”,通过诉前协调函、败诉风险告知书等方式,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 “双轮驱动”

  莆田市法学会注重平台建设与机制创新结合,实现法学资源高效整合。目前,全市6个法学咨询专家库的126名专家,已全面入驻县(区)综治中心、医疗纠纷调委会等平台,形成“专家驻点+团队协作”的服务网络。

  例如,仙游县在县公安局鲤城派出所“社区警校”开设法治课堂,该县法学咨询专家走上讲台,通过典型案例宣讲增强群众法律意识;荔城区将物业纠纷调解室与法学咨询专家工作室共同入驻综治中心,探索“四四三”调处新模式,相关经验入选福建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作法。

  此外,莆田市法学会还充分发挥专家库资源,协助相关部门推动“三官一律”进网格,组织近3000名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挂钩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定期蹲点“坐诊”,从源头预防矛盾纠纷。

  “通过‘双挂钩’制度,莆田正将法治力量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莆田篇章。”莆田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莆田市法学会将深化“双挂钩”制度,进一步优化专家库结构,加强专项培训,推动法学会工作与市委“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深度融合,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强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