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差评权要保护也要规范

  消费之后,在社交平台发布对商家“种草”或“避雷”的点评,是近年来兴起的消费新风潮。然而,部分商家认为负面评价损害了自身的名誉权,由此引发一系列官司。消费者有没有权利在网上打差评?如果发生纠纷怎么维权?近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披露了一起由差评引发的网络侵权责任案例,可以给消费者一些启发。(3月16日新华网)

  在这起案件中,消费者张某给某汽修厂打差评却坐上被告席。法院认为,张某发布的视频基本属于客观描述及对该汽修厂服务质量的个人感知,没有贬损和丑化的陈述,也没有出现明显恶意诽谤、侮辱性等词语,不应认定存在主观恶意;其言论对汽修厂产生的影响程度较低,不足以降低该汽修厂社会评价的损害后果。法院据此判决驳回该汽修厂全部诉讼请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经营者应当听取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的监督。今年2月,最高法发布6件依法惩治利用网络敲诈勒索犯罪典型案例。在其中一起案例的点评中,最高法有关负责人表示,消费者的评价和投诉对入驻电商平台商家的口碑及后续经营有着重要影响。合理差评和正当投诉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商家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但利用线上平台恶意“索赔”,不仅严重侵害了经营者的财产利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在消费后进行评价,是消费者行使监督权的正当行为。商家面对消费者的质疑、不满,更应该多一些自省,查找服务的不足,把消费者的“吐槽”化为向上的动力。如果商家面对差评“一触即跳”,不能容忍“差评”,也就关闭了与消费者进行良性互动的大门,“噤若寒蝉”的消费者最终会选择用脚投票,令商家失去市场。

  消费者的差评权有法律撑腰,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可以利用差评权为所欲为。对消费者来说,要进行客观评价,避免评价涉嫌侮辱或诽谤,甚至通过恶意差评获利。

  总之,消费者差评权要保护也要规范。只有既保护消费者的差评权,同时对恶意差评说“不”,才能更好地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