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松引入乡村综治力量

警民联动助力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本报讯(记者潘巧 通讯员孙春旺)矛盾纠纷警情发生数连续3年控制在80起以内,成为宿松县该类警情最少的乡镇;矛盾纠纷化解率连续3年实现100%,无一例信访矛盾和民转刑案件发生……这是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公安局北浴警务室探索实行矛盾纠纷警情快速响应、协同处置机制取得的“成绩单”。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近年来,北浴警务室整合乡村综治力量,与乡综治办、村委会、治保会、农村“五老”等合作,建立矛盾纠纷警情快速响应、协同处置机制,从坚决不留“隔夜纠纷”“跨月纠纷”“陈年纠纷”的实际出发,推深做实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工作,守住公安机关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关口,使处置的每一起矛盾纠纷警情做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

  今年2月,宿松县北浴乡马厂村两村民因山林界址问题发生纠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接到报警后,北浴警务室启动矛盾纠纷警情快速响应、协同处置机制,同步电话通知当地一位老组长和老党员赶到现场协助处置。两位老人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对林地界址划分的变迁情况了如指掌。在开展化解工作中,两位老人凭借记忆和了解,指出早年划分依据,并讲述多年土地使用的实际情况后,当事双方逐渐意识到自己在林地界址范围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民警再从法律和邻里和睦的角度进行劝解,成功促使当事双方达成和解,并为当事双方划清了林地界址,由此该纠纷得到“就地化解”并实现定分止争。

  “涉及土地界址的纠纷,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牵涉到村民的切身利益,仅靠常规调解和法律条文难以得到有效化解。”在北浴警务室负责人易顺利眼里,要想及时、有效化解农村土地界址纠纷,必须充分借助属地村干部、老组长、老党员、老干部等群体在当地人熟、地熟、情况明和威望高的优势,让他们作为“中间人”参与到此类警情的处置工作中,从情感、道德、政策等层面进行劝解、疏导和解释,使此类警情得到“就地化解”。

  北浴警务室管辖的北浴乡,位于皖鄂两省交界的大别山余脉,这里70%的土地被葱郁的森林所覆盖,宛如世外桃源。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加之农业产业项目、重点工程项目的落地建设,由林地界址引发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给辖区警务室做好新时期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增加了难度。2021年北浴警务室从接处警工作入手,在北浴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同乡综治办及全乡各村委会、治保会、农村“五老”等群体分别建立矛盾纠纷警情快速响应、协同处置机制,为高效处置每一起复杂矛盾纠纷警情提供资源保障。

  “去年,滑石村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由基础设施建设引发3起纠纷警情,每次我们都是通过启动矛盾纠纷警情快速响应、协同处置机制,同步介入,联手攻坚,使纠纷不出事发地就得到化解,并做到了定分止争,避免了‘同一件事’重复报警的现象发生。”易顺利介绍,做好矛盾纠纷警情处置工作意义重大,既能够把公安机关第一时间发现的矛盾纠纷控制在始发阶段,又能够为公安机关实现“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创造有利条件,还能够帮助公安机关有效压降警情。

  据了解,近三年来,北浴警务室通过常态化实行矛盾纠纷警情快速响应、协同处置机制,推动“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的走深走实,有力减少了矛盾纠纷升级几率,实现“纠纷不出村、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的社会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