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千年传承与文化意蕴

  浅雨初歇,新芽吐绿,又是一年植树的好时节。虽然我国古代没有“植树节”这一说法,但植树之风早已深深融入古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之中,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象征。

  植树的传统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有“列树以表道”的制度,汉代则将“劝民种树”作为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唐代规定驿站之间必须种植行道树,宋代也将植树有功列为官吏晋升的重要依据,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因其大力推行植树政策而被后人称为“植树皇帝”。古籍《礼记·月令》中记载:“孟春之月,日在营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此时便要“命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其中“具田器”就包含了植树的准备工作。古人在房前屋后种植桑麻,沿河植柳,不仅为了遮阴纳凉,还为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而《山海经》中的“建木”,象征着连接天地的桥梁;《诗经》中的“桑梓”,成为故乡的代名词。

  古人对植树的热爱也深深体现在诗人词客的笔下。东晋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与柳树为友,过着平淡自在的生活。房前栽下五棵鹅黄柳,自号“五柳先生”不说,还写了不少关于柳树的诗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等。唐代柳宗元以“柳痴”闻名,他在被贬柳州期间,大力推行植树造林,不但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写下了《种柳戏题》一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笑谈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此外,他还种植柑树,并写下了“手种黄柑两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的诗句,生动描绘了春天柑树的繁茂景象。柳宗元还撰写了《种树郭橐驼传》,总结了丰富的植树经验,堪称古代植树大师。而宋代苏轼从小喜欢种树,他在《戏作种松》诗中说:“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这首诗记叙了他少年时期在家乡东岗栽种松树的情景。后来他到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

  除了诗词,不少谚语也充满了对植树的智慧总结。比如“造林即造福,栽树即栽富”“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书斋无花不成宅,农家无树不成户”等,这些简短而深刻的谚语,既反映了古人对植树的重视,又传递了一种长远的生态观念。在种植技巧上,也有许多谚语总结,如“冬至栽竹,立春栽木”“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杨要稀,松要稠,泡桐林里好卧牛”“槐栽骨朵柳栽棍,杨柳入地就生根”等,这些谚语既指导了人们的种植实践,又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植树不仅出现在诗词和谚语中,成语中也不乏树的身影,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树大根深”“绿树成荫”“独树一帜”“人非草木”等。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成语更是出自先秦《管子·权修》,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达了培养人才的不易。

  “种树皆待春,春至难久留。”从古至今,植树是一种生产活动,亦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凝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春风化雨的季节里,让我们赓续传承这一古老的文化,为大地增添一片新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