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桂林赶上春

  桂林的美,是说不出来的,只能用心感受。


  桂林城中那一幅“山水画”

  再回桂林,初春,站在美丽的漓江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的是山水滋润了桂林,是无数歌颂山水的名篇浸润了桂林。这是另一种山水,人文的山水。杜甫说,“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韩愈赞,“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南宋诗人王正功更是在桂林为官时,一挥而就“桂林山水甲天下”。

  南宋诗词家刘克庄曾赞美桂林“千山环野立,一水抱城流”,两江四湖工程打造的环城水系也让桂林这座城市与“水”的关系更紧密。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桂林人从小倒背如流的地名,环绕着桂林市中心最美的地带,把历史、人文、风景汇流进一脉之中。迎着春日暖阳,坐上漓江游船,将冠岩、九马画山、相公山、黄布倒影等桂林山水的精华尽收眼底,两岸青山遥相映衬,春日秀美的风景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抚慰。

  桂林山水里,有中国人的“乌托邦”。如果你不快乐,那么请来桂林。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曾任职静江府(今桂林市)知府。在他眼中,太行、衡岳、庐山等虽然各具特色,值得观赏,“天下同称之”,却不如桂之千峰,“皆无旁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来得奇特,桂林山水使他流连忘返,他还说:“神仙富贵俱何在,且作全家出岭人。”

  初春的烟雨漓江,是古往今来多少人向往的美景,为一座山魂牵梦绕,为一片水流连忘返,只要来走走看看,自能感受如诗如画的境界。


  桂林阳朔那一处“桃花源”

  或许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太有名,“桃花源”成了尘世中人们向往的理想境界。而今,不甘寂寞的现代人,为了圆“桃花源”梦,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造出了许多“桃花源”景区,桂林阳朔也有一处“桃花源”。踏入“源”门,眼前呈现出来的是一派秀美的山水田园景象,远处,峰峦排列,寒山转翠,村树含烟,屋宇错落;近处,垂柳依依,碧波轻荡,田夫荷锄;隔岸,一架大水车在一圈圈地流转,它不知疲倦地将河水缓缓注入农田。眼前景致,大有五柳先生笔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感。

  登上排筏,溯流而游,一群群嬉戏的鸭子忘情地在水中翻腾,享受着春江的水暖;岸边,成排的柳树垂下枝条,轻点着水面,柳枝随着竹筏荡漾的水波柔柔地摆动;顺流而下,远处的岸边,传来阵阵清亮的山歌,那么悠扬古朴,具有苗族风情的舞榭歌台上,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少女们,正载歌载舞地用少数民族最为诚挚的方式为排筏上的游客们送上最为真挚的祝福。北宋“红杏尚书”宋祁曾以“红杏枝头春意闹”赞春,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点评,此句一个“闹”字境界全出。然而,眼前的景色又岂是一个“闹”字了得。“桃花源”一游,如梦缥缈,一切都如影影绰绰,恍若隔世。


  桂林街头那一碗热米粉

  毕业二十多年,由于工作岗位的需要,我常外出奔波,但只要是返回桂林,第一件事便是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桂林米粉,多加酸豆角和酸笋,牛肉配锅烧……初春,带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刚下火车,便找到街边米粉小摊,吃上一碗桂林米粉解馋,忘不了用桂林话,喊上一句:“老板,额(桂林话,同二)两米粉,多加卤岁(桂林话,同水)!”

  桂林米粉以它实惠、快捷的特点赢得了当地民众和游客的喜爱,米粉的价格比较实惠,按两出售,价位在4—6元间,对于城市的白领来说是经济实惠的快餐。半开放的米粉门脸店鳞次栉比地穿插在各式各样的杂货铺之间。门口柜台后的墙壁上挂着红底黑字的价目表,在收款台按食用分量交钱取牌(不同颜色的纽扣牌代表不同分量的米粉),交到后厨窗口说一声是“卤粉(干粉)”还是“汤粉”。桂林米粉历史文化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众吃的不仅仅是一种风味特色食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享受的是一种饮食文化。一碗热气腾腾的桂林米粉,不仅让当地居民喜爱,更让身在异乡的桂林人有了归乡的期盼,当美味沉淀在舌尖上时,抽象的文化变成具体的感官体验,对于味道的记忆,更加让人久久难忘。

  欢迎你到桂林赶春来,到桂林看山看水吃米粉——“老板,额(二)两米粉,锅烧搞起!”

  (作者单位:广西出入境边检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