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研究》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浅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法治尊严,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强劲法治动能。这就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政治与法治相交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深入研究我国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政理和法理,不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常安教授领衔编著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研究》,正是一部以精细化实证化研究促进体系化学理化建构的法学力作。
体系化学理化建构意义重大
体系化学理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重大原创性观点。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其主要内容概括为“十二个必须”,要求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同时要求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同时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这迫切要求广大理论工作者围绕体系化学理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这一重大课题,深入研究阐释其基本理论、历史脉络、内在逻辑、核心命题、重点任务和实践路径等议题。
体系化学理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研究呼唤推陈出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过程中,法制始终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功能。从王者无外的思想观点,到天下一家的制度安排,再到因俗而治的治理实践,特别是明清时期蔚为大观的民族事务立法,中华民族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法制之基不断巩固和夯实。我们党历来重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实践中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健全和完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作为理论回应,我国学界长期以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民族法制建设研究成果,新时代以来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学研究成果也在不断涌现,但研究群体互动、理论观点协奏乃至学术组织共建尚有提升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是一个具有范式更新意义的重大法治命题,迫切需要跨学科协同发力、精准发力和持续发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研究》是体系化学理化的有益尝试。该书包括引言和三章十节正文。引言部分概括凝练了法治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宪法基础、基本制度、发力重点、地方基石和安全保障等议题,集中刻画了贯通全篇的法治主线。第一章聚焦宪法与宪法相关法,主要从宪制根基层面提出并解答宪法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命题。第二章聚焦各民族共同现代化,主要从物质保障层面分析和阐释财政经济法治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意义。第三章聚焦文化法治实践,主要从文化传承层面论证和建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路径。至此,该书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用清晰的主线命题统领法治保障体系,用广阔的研究纵深充盈法治宏大叙事,实现了政理和法理的有机结合。该书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体系化学理化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群体实现了法学与民族学等学科的跨域融合,可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之法治范式的集中呈现。
精细化实证化研究难能可贵
体系化与精细化相辅相成。建立在精细化实证化研究基础上的体系化学理化建构,更加具有生命力,也更加难能可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研究》在以法治视角重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叙事之际,并没有陷入空洞说教的窠臼,而是以精细化实证化研究夯实体系化学理化根基。
法理阐释的精细化实证化。该书的法治解读和法理阐释可谓细致绵密。例如,该书第一章从民族团结奠定现行宪法的政治基础、宪法序言中民族团结的正当性叙事、宪法正文中民族团结的制度叙事等方面,层层递进展开对现行宪法民族团结条款的学理分析,将民族团结置于国家整合的实践性历史进程之中,从而突出了功能主义的研究进路和整体主义的致思视野。又如,该书第三章在论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和普及问题时,综合运用语言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知识和实践素材,提出并围绕从权利保障到国家建设的变迁线索展开论证,从而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促进民族地区实现全面现代化、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重要时政话语之间建立起令人信服的内在逻辑联系。
文本分析的精细化实证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以制度文本为呈现载体和运行基础,文本分析自然是重中之重的研究路径。但是该书并没有止步于惯性路径,而是坚持系统思维,综合运用文义、历史、比较、目的等多种解释方法,对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地方组织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制度文本进行精细化实证化分析。该书坚持在民族团结条款之间,民族团结条款与其他宪法条款之间,宪法序言与宪法正文之间,宪法总纲与后续各章之间,宪法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以及立法制度、执法制度、司法制度与守法制度之间,乃至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进行融贯性解释,充分挖掘和显现相关制度文本所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内涵及其实践要求。该书强调,我国宪法与宪法相关法中涉民族规范的总量与分布有其历史成因和现实意义。
对策建议的精细化实证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是一个具有鲜明问题导向的重大课题。该书作者在前言中自陈“本书力求直面紧迫的现实需求,对当前民族工作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精准发力,并且坚持稳中求进,既考虑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又充分注意策略性和操作性”。后续各章在提出对策建议时,均立足于绵密的法理阐释和融贯的文本分析,具有较强的精准性和可行性。例如,在对民族团结进步地方立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实证分析之后,该书建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线全面贯彻到民族团结进步地方立法之中,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立区域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合作协同机制。又如,该书建议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法治保障,实现国家认同塑造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并重。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