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党内法规学学科发展的根本遵循

  党内法规学作为一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紧紧围绕着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中心,从依规治党的生动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凝练新观点、创建新理论,为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法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为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依规治党提供理论指引和智力支持。


  党内法规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服务于管党治党实践为价值目标,以对依规治党展开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和系统化构建为基本内容。党内法规是因党而立、因党而兴的成文规范,是新时代最重要的全面从严治党的规范依据。党内法规为管党治党而生的基本事实决定了党内法规学具有鲜明的“党性”,即以系统总结管党治党实践规律为根本使命。毋庸讳言,党内法规学实乃以全面从严治党实际为研究起点的中国特色治党之学。它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内法规学“姓党”,务必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其须臾不可动摇的学科信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上下正在做的事情。作为一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党内法规学应紧紧围绕着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中心,从依规治党的生动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凝练新观点、创建新理论,为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法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为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依规治党提供理论指引和智力支持。


  增强依规治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中国共产党是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最大党,也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口超过14亿的超级大国。人口与党员的双重超大规模给党的执政和领导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新时代,党不但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而且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16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史上第一份专门部署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中央文件《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这个“法度”,主要就是党内法规制度。这也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奠定了基础。坚持依规治党乃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它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执政党内部治理模式的新篇章。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以党章为依据,制定和完善党的组织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形成严密的党内法规体系,并严格按照该体系管党治党,才是实现党内之治的最好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依规治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牢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扛起政治责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继续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内法规的制定工作如此,党内法规学的学科建设亦然。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应当把增强依规治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作为党内法规学学科建设的根本遵循。截至2024年6月,全党现行有效党内法规3936部,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如何抓好党内法规的贯彻实施,这是党内法规学应认真研究的问题之一,即如何普及党内法规,怎样使全体党员做到自觉尊崇、遵守、贯彻和维护党内法规。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对党内法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搞清楚当为与不当为。党内法规是全党意志的规范化表达,依规治党实际上就是按党的集体意志办事,把对党忠诚付诸实际行动。切实增强全党同志依规治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依规治党本身不是目的,它旨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为了这种政治保障本身更为全面且充分,依规治党必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实现统筹推进、一体建设。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既有内在的价值统一基础,又有外在的功能互补需要。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党的意志与人民的意志不存在矛盾冲突,两者具有不容置疑的一致性。这决定了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在所代表的价值及利益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党内法规可以成为、也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由此具备有机统一的内在价值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这是对新时代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同向发力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邓小平同志“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重要论述的创新性发展。该科学论断有力揭示了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之间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互补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治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依法治国能否有序推进及其进度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组织能力大小与领导能力强弱,而后两者又取决于依规治党的发展程度。坚持发展和完善依规治党能够涵养党员干部的民主观念、权利意识和程序思维,这有利于其虚心接纳依法治国理念并付诸行动。影响往往是相互的。依法治国观念深入民心也能够促进依规治党意识深入党心,因为作为先锋队的党员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人民权利保护和权力监督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助于推动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恪守党内法规的各项规定,带头维护党内法规的权威和尊严。

  鉴于此,党内法规学应把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作为其学科的一项基本原则,对之展开系统性研究,追溯总结两者有机统一的理论渊源,积极构建两者有机统一的体制机制,概括凝练两者有机统一的话语体系,借此为依规治党实践注入更多思想血液。


  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党内法规学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产物,从学理上剖析管党治党面临的种种问题并探索化解之道,是其当然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个极具原创性的政治命题:“大党独有难题”。这是对新时代管党治党遇到的系列问题的高度概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对于党内法规学来说,如何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是一道不容回避的必答题。在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探索实践中壮大自己,这是党内法规学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中国法学实现理论创新、拓展研究版图的必由之路。

  “大党”不仅仅指形式上党员规模庞大、组织结构复杂,更在于实质上党的政治理想、使命追求所内含的“国之大者”。“大党”意识背后所代表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大党独有难题的终极关怀是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即怎样防止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出现腐化变质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是新时代我们党找到的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而自我革命的制度化展开就是依规治党。因此,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最终依赖于实践中能否做到严格依规治党。

  对于大党独有难题的具体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如何”予以最权威的阐发: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系统剖析这“六个如何”形成的历史原因、思想内涵,此乃党内法规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该学科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的必然要求。简而言之,作为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党内法规学务必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作者为东南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