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兼治规范人工智能培训
近期有媒体调查发现,随着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职业的落地,与之相关的技能、人才培训市场也日渐火爆。不少培训机构纷纷推出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声称只要花钱报名相关课程就能“包就业”或“推荐就业”,找到高薪工作。结果学员报名后却遇到各种培训套路,不仅无法学到真正的技能、找到心仪的工作,一些人连被坑的钱也无法追回。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一种基于算法和模型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例如,通过输入关键词、描述或样本,可以生成与之相匹配的文章、图像、音频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型内容生产方式,有望持续向人类生产生活渗透,给千行百业带来颠覆性变革,开辟人类生产交互新纪元。
据《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3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6.4%。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爆发,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较大,由此,各类生成式人工智能职业培训班蓬勃兴起。因为人工智能火热、市场前景广阔,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才的薪资待遇更高,并且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不少人参加培训。
然而,就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职业培训风生水起之时,有不少培训机构却做起了“薅学员羊毛”的营生,设各种“坑”,欺骗、套路学员。有的培训机构缺乏专业老师,有的培训机构竟是给题库让学员自己做,有的培训机构把重点放在包装学员个人简历上,还有的培训机构乱收费、退费难。培训机构鱼龙混杂,不仅扰乱了培训市场,浪费了求职者的时间,影响了求职,还花了不该花的冤枉钱。治理培训乱象,必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当前,迫切需要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立科学、统一的行业规范。建立准入机制,明确培训机构的资质要求。建立考核认证机制,让学员通过统一考试认证获取从业资格。紧扣人才培养需要,加强课程设计,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不断适应人才培训的需要。
同时,高校要准确研判、把握机遇并主动前瞻布局,加强学科建设,持续推进产学研教深度融合,加快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相关部门应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结合公众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培养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才。
治乱须在“治”上下功夫。平台要加强审核,防止虚假培训宣传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误导消费者。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培训全过程的监督,重点治理虚假宣传、虚假培训、乱收费、退费难等问题,让不务正业的培训机构出局,通过进一步加大监管、处罚力度,切实维护培训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提高培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