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及路径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是全民认同的交通安全观念、理念,及自觉遵循的交通安全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构成的外显文化,包括交通文化、安全文化、法治文化等,蕴含交通元素、文化基因、法治精神、安全内核,为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交通事故提供文化助力。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人、以法润安,推进交通安全治理现代化。

  坚持理论指引明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价值理念提供重要源泉和根本遵循。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进行科学指导。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共建共治共享交通安全,更好满足人民对交通出行快捷度、舒适度和幸福感、安全感的多样化需求。二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统筹交通安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交通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防范转型,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发展格局。建设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关键要全面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党委政府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培植全民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素养。三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对“人车路企环境”等交通风险交织叠加的考验与挑战,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与交通现代化相匹配的高水平安全。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赋予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特殊历史使命,以文化的凝聚力、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赋能道路交通安全建设,讲好道路交通安全故事、传播好道路交通安全声音。四要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核心在于确立和遵行法定的交通规则,以法治方式、法治思维建设道路交通安全文化,使其融入法治文化,营造一切道路交通活动务必依法进行、依法管理的制度和氛围。

  开展学术研究强支撑。目前,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的学术理论较薄弱,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和实务部门应加强学术研究,为实践活动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研究基本概念原理,准确界定其内涵外延,解析其形态特征、核心要素、价值目标、作用机理、功能效应等,形成相对完整规范的学术共识。探寻发展规律趋势,比较古今中外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立足于我国交通流量大、混行程度高、交通结构复杂的特色,探索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未来图景。要立足实践各方面全过程,从系统化、体系化角度,就目标规划、动力机制、形式载体、任务举措、方法路径、要素保障和效果评价等,提出理论框架和学术见解,从而构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实践理论体系。

  深化内涵建设重践行。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在内涵上下功夫,要注重理念的传播弘扬。理念文化方面,要注重“两个结合”,强调文化融通、文明互鉴,守正创新,丰富发展更多的新认同、新共识。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进行符合现代交通文明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运用,比如由成语“不越雷池一步”联系到“红灯停”,将“六尺巷”典故中“礼让”理念运用到事故调解和通行规则之中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取“文明、和谐”“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等,凝练出尊法、自律、礼让、文明的交通文化要义,坚定发展我国交通事故“可防可控”、“减量控大”、提升道路和车辆本质安全等理念。制度文化方面,面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技术、共享出行模式等,修订以道路交通安全法为主干的法律法规、配套规章和技术标准,制定新的路权、事故认定规则。行为文化方面,强化交通工具生产制造基于标准约束下的安全性、一致性,突出交通参与行为模式基于规则指引下的自律性、规范性,依法、科学强化交通安全管理活动。物质文化方面,在新质生产力驱动和科技赋能下,广泛应用新技术、新设施、新业态、新模式,为道路交通活动创建与时俱进的软硬件运行环境。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关注度和参与率,丰富可感共情的道路交通安全文化产品供给,常态化开展沉浸式“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建立精准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推进新时代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分别为安庆师范大学法学院、安徽省安庆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