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管理“盲点”,让盲道有“爱”无“碍”
记者近日在青海西宁市采访中发现,当地有的盲道经过长期磨损,部分边缘已经脱落,出现“平面盲道”,很难发挥引导视力障碍人士的功能。此外,乱停车、“断头路”以及盲道上的不规范建设现象,由于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也影响着盲道功能的发挥。(12月4日央视新闻)
无障碍设施中应用最广的盲道,是现代社会为盲人出行建设的专用通道,其畅通与否体现着一个城市的人文关怀。毋庸讳言,盲道被占用、损坏等情况,不仅出现在西宁。近年来,各地小摊贩、各种车辆、其他设施等占据城市盲道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盲人参与社会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盲道是帮助盲人无障碍出行的交通设施,若因设计不合理和管理缺位而导致盲道不“帮盲”,则既伤了盲人的心,也违背了铺设盲道的初衷。
无障碍环境建设反映的是社会文明程度,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温度。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一方面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人文关怀理念,让无障碍设施真正方便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使用。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加大对随意占用盲道等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让无障碍设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各相关单位做好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目前,不少地方按照法律规定要求,在建设无障碍设施方面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如北京修复盲道上万处,保证城市全域主要道路盲道基本“无断点”,便利视障人士出行;上海市松江区则邀请视障人士实地体验,对全区新建、改建道路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提供建议等。其中好的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无障碍环境建设关乎特定群体的权益保障,关乎群众共享“有爱无碍”的美好生活。因此,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不断提升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应有之义。社会公众都应该自觉维护盲人的利益,不占用、不破坏盲道设施。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厘清权责,加大工作力度,扫除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盲点”,保障盲道畅通,使盲道真正成为盲人心中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