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违法违规乱象分析及治理对策
近期,“网红”违法违规行为接连引发热议。多名“网红”因造假摆拍、虚假宣传、低俗偷拍、赌博诈骗等行为,触碰法律底线,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据公安部网安局通报,10月25日,百万粉丝“网红”“小小努力生活”因编造虚假身世、“卖惨”牟利等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直播时被当场抓获。目前,涉案肖某某等4人均已被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小小努力生活”博主账号粉丝量达112.8万,在某平台发布视频,称“我自幼被亲生父母抛弃,一场火灾中养母的亲生女儿不幸去世,养母精神失常后被养父抛弃,如今我带着养母艰难度日”。
此外,10月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今日说法》栏目报道了四川省乐山市公安局沙湾分局破获的一起网络水军团伙直播“卖惨”引流虚假广告案。3名嫌疑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0月13日,抖音账号170余万粉丝的“网红”“麻辣烫”在广州白云机场直播时,偷拍一对年轻情侣亲昵的画面,引发广泛关注。目前,涉案账号被封禁。
梳理同类案例可以发现,一味追逐流量、盲目寻求变现价值,是“网红”违法违规最终触碰法律底线、政策红线的根源。对此,舆论一致呼吁加强监管,严惩违法犯罪和违规行为。本文试对此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对策建议。
“网红”违法违规行为的社会危害
流量变现衍生侵权犯罪。“网红”最常见的变现模式是直播带货。目前,相关行业聚集了大量从业人员,行业的快速发展呈鱼龙混杂之势。例如百万粉丝“网红”“凉山孟阳”等人因虚假广告罪被判刑,让流量变现的制假售假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根据警方调查,“凉山孟阳”背后公司负责人唐某等人通过话术、剧本摆拍贫困悲惨身世短视频、打造虚假人设,以“助农”为噱头,低价购入非凉山农副产品,诱导消费者购买,销售额超3000万元,非法牟利超1000万元。有的被媒体曝光的“网红”涉赌涉诈案件,金额巨大,比如,“网红”“夏宁”被举报涉赌流水仅三天就达到1900万元左右,每局赌博的流水都在100万元左右。
虚假宣传扰乱社会秩序。搭上直播经济“快车”后,许多“网红”“造富效应”愈演愈烈。部分“网红”在尝到流量甜头后,为了“吸粉引流”,刻意编造夺人眼球的故事。比如,今年,粉丝超300万的“网红”编造“吃‘见手青’蘑菇后中毒送医”等虚假信息,引发主流舆论谴责。更有甚者,故意编造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比如,“超时半个小时抱着患儿求顾客别给差评”“凉山弟弟辍学卖苹果供北大哥哥读书”等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引发公众同情,随后被证实涉嫌虚假摆拍,目的在于通过“卖惨”“吸粉引流”。
网络炒作破坏公序良俗。当前,“网红”经济已经形成上下游完备的产业链,包括内容创作者、MCN机构、“网红”和平台及用户群体,主要的变现模式包括电商、广告代言、直播打赏、内容付费和签约费等。“网红”背后的MCN公司,通常流水线般根据“剧本”“人设”运营着大量的网络账号,以此快速孵化出“网红”账号,方便进行带货变现。
这类“剧本”一般以当下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为内容,“人设”也朝着能够快速调动网民负面情绪的方向拼凑,经过网络炒作后,多激发对立情绪,引发舆情。其中,“男女对立”“婆媳矛盾”“代际矛盾”等编造内容不在少数。例如,今年7月16日,“两位女‘网红’因感情问题扔酒瓶互殴流血”的视频收获70多万播放量,4000名网友围观直播。成都警方调查发现,此事系一个主播团队为了吸粉引流,通过策划、编排和造假,虚构感情纠纷、线上约架、线下聚集斗殴的剧情桥段。这种将日常纠纷问题简单粗暴地进行对立,刻画成十分尖锐、不可调和的局面,很容易破坏公序良俗,冲击主流价值观。
治理对策及建议
许多“网红”粉丝数量动辄上百万、过千万,如果不能正向引导舆论,则会在社会层面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若不依法予以规制严惩,极易形成负面导向。治理“网红”乱象,需要主管部门、平台、从业者同时发力,合力铲除违法违规行为滋生的土壤。
强化平台灰色地带治理,斩断利益链条。“网红”售假、涉赌、摆拍、低俗、“卖惨”等问题,近年来并不鲜见,媒体曝光和网络爆料屡有出现。一些“网红”在高额利益诱惑下铤而走险,说明某些平台确实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带”,这需要主管部门发挥监管职能,依法采取措施遏制无底线博流量甚至违法违规行为。例如,中央网信办今年部署开展“清朗·同城版块信息内容问题整治”“清朗·网络戾气整治”“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等系列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卖惨”摆拍、挑起群体对立、无底线造热点蹭热点等行为。除专项整治外,主管部门还需加强常态化治理,挖掘“网红”违法违规乱象背后存在的黑灰产业链,联合执法部门从严执法,斩断利益链条。
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大处置力度。从舆论反馈情况看,“问题‘网红’”能够不断复出,是网民普遍感到不满的地方。如“太原老葛”团队被曝涉赌前,曾因涉嫌诈骗商家900万元被太原警方立案;今年3·15晚会中,“疯狂小杨哥”带货的槽头肉、真假茅台、原切牛肉引发系列舆论风波,但主播本人及其公司都安全脱身;此前因编造“被绑架”剧情直播而遭到封杀的“网红”“二驴”,近期利用短视频账号“小胖驴家班”变相回归,相关词条冲上微博热搜。在“流量至上”逻辑下,头部“网红”的“造富效应”显著,平台从中获利,而对违规行为处理较轻,有些“网红”出现争议较大的行为,平台也仅以禁言了事。对此,主管部门还需压实平台责任,要求平台不仅加强内容审核和监管责任,及时发现潜在的游走在盲区的内容创作,还需要定期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对平台主播、博主的管理与规范,以提升管理效能。
强化对MCN机构及从业人员的管理。MCN机构相当于“明星经纪人”,为“网红”提供内容策划、宣传推广、粉丝管理、签约代理等服务。随着短视频平台和“网红”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流量操盘手”,MCN机构的逐利冲动使其成为“网红”违法违规乱象的始作俑者。对此,监管部门在出台相关管理法规对MCN公司信息内容业务活动的标准和责任进一步予以明确的基础上,还应在日常加大巡查整治力度,依法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MCN公司及其从业人员作出处罚,让法律法规“长出牙齿”,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
主流媒体充分发挥事实核查和舆论引导作用。网络空间治理和清朗离不开主流媒体的参与。一方面,主流媒体需要用真实新闻回击虚假信息。“网红”账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影响力,使其发布的内容很快就能冲上平台热搜,引发全网关注。对此现象,主流媒体要秉持新闻专业精神,遇到涉“网红”热点话题时,不仅要避免跟风报道,还要对网络信息进行调查核实,及时向公众提供客观、真实、全面、准确的信息,减少舆论误解或分歧。另一方面,主流媒体要引导公众理性评价“网红”乱象。浮躁扭曲的“网红”文化易带来不良示范效应。主流媒体要发挥舆论场“定盘星”作用,针对“网红”违法违规行为背后的成因、机制及危害等问题,进行揭露批判。此前人民网曾连发三篇文章,抨击MCN机构假戏真演骗观众、“孵化”变质坑主播、急功近利等乱象,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法制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