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新疆法学会“一带一路”法治保障研究基地副主任刘国胜
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新疆的深入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专访新疆法学会“一带一路”法治保障研究基地副主任刘国胜
新疆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核心区,在国家对外交流合作、区域经济发展、多元文化交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2023年8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学会、伊犁州党委政法委的领导下,伊犁州法学会和伊犁师范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了与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喀什大学、新疆社科院、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新疆律师协会等单位共建的一个区域性、开放性科研平台——“新疆法学会‘一带一路’法治保障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研究基地)。
自成立以来,该研究基地在组织建设、平台管理、制度建设、专家库建设、学术交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构建多元化、结构合理的专家库,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承担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并实现成果转化,以及开展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工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新疆的深入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近日,该研究基地副主任,伊犁州法学会副会长、伊犁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胜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未来的发展中,该研究基地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为构建更加完善的“一带一路”法治保障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立足区位优势搭建高端研究平台
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刘国胜介绍,研究基地的设立,旨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总结。
“它有助于解决在贸易、投资、文化交流等领域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地区间的合作与发展。”刘国胜表示,建立研究基地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学会立足本地实际,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推动新疆乃至整个“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法治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该研究基地包括三个主要基础单位,分别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学会、伊犁州法学会和伊犁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法学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学会在研究基地发展建设中发挥着领导作用,为研究基地的建设发展提供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并通过组织推动,促进法学理论体系化和学科建设科学化。
伊犁州法学会发挥着主导性的组织协调作用,凭借自身在当地法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影响力,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不仅组织州内外法学专家、法律实务工作者参与研究基地的各项研究项目,还积极为研究基地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更多资金投入,保障研究基地正常运转。
伊犁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法学院为研究基地提供强大学术支持。研究院拥有一批由40多人组成的高素质专兼职研究人员,他们在国际法、区域经济法等相关领域具有深厚学术造诣。这些研究人员与法学会的专家相互配合,形成了跨学科的研究团队。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学会的领导下,各单位间建立了紧密的协作模式。研究基地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先后6次共同商讨研究基地的发展规划、研究项目的选题与推进等事宜。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该研究基地秉持开放性、多元性原则,积极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先后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引进具有高学历、丰富研究经验的法学专家。其中,与中国政法大学签订对口援建协议,引进国际投资法领域的专家,充实研究基地研究力量。同时,吸引具有丰富法律实务经验的法官、律师等加入研究团队,为研究基地带来实践中的案例和问题。
在专家库结构构建方面,研究基地充分考虑专业背景、年龄层次等因素,除法学领域的专家,还邀请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从不同角度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意见建议。
在年龄层次方面,研究基地不仅邀请8名在法学领域耕耘多年、具有广泛人脉和深厚学术积淀、经验丰富的老一辈专家,还吸收16名刚刚毕业的博士加入团队。这些博士思想活跃,对新兴法学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快速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法学研究成果,为专家库注入了新鲜血液。
聚焦实际需求深入开展法治研究
在研究方向选择上,该研究基地主要聚焦三个与“一带一路”法治保障相关的重要方向。
其一,贸易法律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对国际贸易规则在新疆的适用、新疆本地特色贸易中的法律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其以问题为导向,梳理贸易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对比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制度,找出共同利益点与冲突点;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法律体系在关税、贸易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深入分析其贸易法律差异;聚焦新疆在“一带一路”贸易中的特殊法律地位与作用,探讨边境贸易相关法律规定及特殊政策下的贸易法律关系,为新疆企业“走出去”提供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建议;推动新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贸易法律领域的交流与对话,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与合作,为构建和谐贸易法律环境提供思路。
其二,投资法律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关注国内外投资者在新疆的投资权益保护,重点关注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中的投资法律政策;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域合作需求,从分析现有投资法律框架出发,找出与新疆实际投资环境的契合点与冲突点,进而提出完善和创新的思路。未来,有望在新疆投资法律政策制定、解决涉投资的涉外民商事纠纷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其三,文化交流相关法律研究方向。该方向积极探讨在促进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何保障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版权保护等问题,主要聚焦新疆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化交流相关法律事务。该方向在文化贸易、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以新疆的地缘文化优势为出发点,分析其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的定位;梳理现有文化交流相关法律框架,找出需要完善和研究的空白点,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研究基地的项目选题都是紧密围绕‘一带一路’法治保障的实际需求进行的。我们常通过深入调研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需求,确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项目,或通过关注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及时跟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新的法律问题确定选题。”刘国胜说。
此外,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该研究基地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责任制度,明确每个项目成员的职责,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研究方向或方法。如果项目出现进度滞后或研究质量不达标等情况,会及时召开项目组会议,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研究基地会将形成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的政策建议,指导司法实践,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刘国胜介绍,自成立以来,研究基地专家围绕伊犁州科学立法、公正司法等方面工作,研究提出立法咨询议案、提案、咨政报告、咨政建言等36份,多份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其中,伊犁州司法局采纳研究基地的建议,建立涉外企业法治体检中心,建立了霍尔果斯国际法务服务区;有关对外贸易政策的研究成果为优化海关监管法律制度、促进贸易便利化提供理论支持;一些研究成果被伊犁州司法机关采用,提高了司法机关在处理跨国案件时的效率和准确性。
开展广泛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今年2月23日,新疆霍尔果斯——“一带一路”法治保障研讨会暨法治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霍尔果斯市举行。活动邀请多名中外专家,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制度差异、跨国投资的法律风险防范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会议成果丰硕。
刘国胜表示,研究基地定期举办以“一带一路”法治保障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积极与中亚国家法学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互派访问学者、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加强双方在法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该研究基地已经与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大学的法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关于中哈边境贸易法律问题的研究项目。双方学者深入边境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对中哈边境贸易中存在的货物通关、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此外,该研究基地还注重与国内外的企业、司法机关等建立紧密的联系。“与企业合作,可以收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面临的实际法律问题,如新疆本地企业在中亚国家投资建设工厂时遇到的土地使用、劳动用工等法律问题。这些实际案例为研究纠纷解决机制等提供实证依据。”刘国胜说。
在开展合作交流的同时,该研究基地还建立了规范的对外合作交流制度,明确了合作原则、方式和权益分配等。其中,在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开展联合研究项目时,规定了双方在研究成果共享、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的具体条款;在与企业合作方面,明确了企业提供研究素材、研究基地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解决方案等权利和义务。
除了开展合作,该研究基地还鼓励基地专家学者积极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2024年在伊犁州法学会组织领导下,组织专家向第十九届“西部法治论坛”投稿25篇,获奖17篇;向第十届天山法学论坛投稿21篇,获奖12篇。
“专家学者在国内国际法学会议上积极发表研究成果,展示中国在‘一带一路’法治保障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有助于提升中国法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刘国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