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汀:用法治力量守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根”与“魂”

  地处武夷山脉南麓的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别称“汀州”,是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唐代到清代的1000多年间,长汀一直是古汀州治所所在地,有“客家首府”之称。长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内,有传统风貌建筑4856处,以全木或土木结构为主。它们是当地群众世代传递的“乡愁”,也是传统文化留存、传承以及活化利用的宝贵资源。

  长汀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军故乡、红色土地、红旗不倒的地方,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建好长汀、宁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

  闽山闽水,贯连古今,文脉绵长。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16字工作方针,2024年8月,福建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若干措施》,精心守护八闽文化的“根”与“魂”。近年来,龙岩市、长汀县两级政法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进一步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加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中不断发挥“闽人智慧”。


  “古街友邻”,释放友邻善治长效能

  天下水皆东,汀江独南也。

  在长汀县,一江清水穿城而过,奔流向南。汀江东岸,是“红色小上海”中央苏区经济中心雕塑;汀江西岸不远处,坐落着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在二者之间,有一家邮政储蓄银行。据闽西红色公安溯源调研工作考证,1932年成立的汀州市红色民警局曾经坐落于此。

  彼时,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关于警察职责的初探,为后续的人民警察机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今,在一代又一代人民警察的守护下,汀江两岸万家灯火璀璨,人民生活祥和。保护完好的长汀古城厚重的历史韵味和繁华的人间烟火引得游人如织。

  古街小巷,摩肩接踵。在长汀古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有一抹“藏蓝”穿梭其间。他们就是长汀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一江两岸”巡逻队的民警,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平安守候和贴心警务,呵护古城的风景。

  这是长汀公安“打防管控服”一体化防控体系发挥效能、展现出和谐温馨的场景之一。不仅如此,今年以来,长汀县公安局还根据汀州古城住宅老旧、多为木质建筑存在消防等安全隐患的“先天不足”,发挥群防群治作用,以店头街、水东街、南大街、东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为主阵地,全力打造“古街友邻”工作机制,创建“友邻联防”“友邻解纷”“友邻互助”“友邻合力”“友邻共治”等模式,持续畅通互动渠道,以融入、融合、融洽的警民“搭档关系”,探索形成基层治理新模式。比如,长汀县公安局将店头街、水东街沿街商铺每20户归拢成一个联防小组,推选出“联防长”,由社区民警统筹,定期组织安全巡查、召开会商会议,将基层联勤联防由静态防控转变为动态预警,有效形成联勤联防合力。以“友邻联防”机制为牵引,长汀县公安局组织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建共建,积极探索搭建警银反诈联盟、警校联盟、警医联盟、警保联盟,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警民合作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长汀县公安局依托“古街友邻”工作机制,紧扣乡俗、乡情,积极发动懂方言、有威信、会调解、高素质人员组建“古街小巷”警格员队伍,利用警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祖祖辈辈比邻而居的优势,开展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对古街区的求助和纠纷给予先期处置,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社区民警与小巷警格员共同化解邻里矛盾纠纷323起,有力促进邻里和谐。


  “有为汀检”,探索古城检务新举措

  2018年3月,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龙岩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正式施行。2020年11月28日,中国长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当天,《龙岩市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宣布正式实施。该《条例》进一步明晰部门职责,增强保护的措施和保护规划的刚性,实现了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统一。

  在该《条例》正式颁布实施的三天前,长汀县人民检察院名城保护工作室在卧龙书院揭牌设立。始建于南宋宝祐年间的长汀县卧龙书院,是宋代著名的教育机构,是有典籍记载以来汀州城内最古老的书院,宋代大儒朱熹等曾在此讲学。

  长汀县检察院以设立名城保护检察工作室为契机,为名城建设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法治服务。“我们立足法律监督职责使命,持续深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领域,打造了‘古城新韵、有为汀检’服务品牌,携手行政部门,共同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源头管护和综合治理,不断为汀州千年古城高质量发展注入检察动力。”长汀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兰家华介绍。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5年,长汀县检察院就制定了《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促进生态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检察机关服务名城建设的十条具体措施,用实际行动守护长汀。长汀县域内分布着众多革命旧址与烈士纪念设施。为传承红色基因,守护名城英烈遗存,长汀县检察院持续开展红色文化遗存守护专项监督活动,截至2024年10月,已累计对24处革命文物开展监督,依法制发诉前检察建议21份。自今年1月起,长汀县检察院在摸排县域内共计14处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旧址的保护情况时,查明部分旧址存在日常清洁保养不到位、消防安全隐患突出、部分结构存在损毁、周边环境污染等普遍问题后,及时以点带面促成相关部门及属地政府实现对旧址的保护。


  联调联动,以保护网格化促进多元共治

  “法院作为社会纠纷的调停者,对名城保护责无旁贷,肩负着不断探求多元化解之责,力求在当事人合法权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寻得平衡点至关重要。”长汀县人民法院副院长童秋扬坦言。

  今年3月,长汀县决定对卧龙书院旁的西城墙路段进行征迁拓宽,涉及被征收简易房屋7栋,其中6户签订协议,只剩一户不愿配合。常设在卧龙书院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保护法官工作室的法官及时向相关部门了解具体情况,积极主动开展释法工作,最终促成卧龙书院旁的西城墙路段顺利拆迁。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该法官工作室的设立,在法院、执法机关和群众间搭建起了沟通互动的桥梁。同时,长汀县法院加强与相关部门联动,联合自然资源、住建、名城管委会等单位出台《关于推进长汀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红色文化遗存执法司法联动保护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公益保护等七项协作机制,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红色文化遗存系统完整保护。

  早在2020年11月,长汀县法院在民事审判庭挂牌成立了“红色文化遗存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合议庭”,集中审理涉及红色文化遗存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认定、开发、利用、保护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除审理案件外,合议庭还就红色文化遗存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开发、利用中的矛盾纠纷做好风险预测,加强风险提示和防范化解,并有针对性发出司法建议。


  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全民普法“活教材”

  中央苏区一共颁布实施了120多部法律法规,其中大部分可以溯源到闽西。党领导人民加强法治宣传、矛盾纠纷调解以及陈云指导订立劳动合同等均可在长汀苏区早期的司法实践中找到痕迹。长汀县司法局深入挖掘红色法治文化资源,积极探索“红色+”路径,切实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全民普法的“活教材”,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长汀蔚然成风。

  “红色+基地”打造法治文化高地。长汀县司法局打造以汀州试院、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旧址、何叔衡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作为发展法治文化、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的有效阵地。同时,制发《关于深入开展红色和生态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坚持“红”“育”融合,将教育基地与周边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相结合,作为28个精品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让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滋养的同时,感受红色法治基因在传承创新中依然充满旺盛的生命力。2023年,仅汀州试院接待学习参观人数超100万人。

  “红色+宣讲”讲好法治文化故事。长汀县司法局利用“法律明白人”、“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八五”普法讲师团、场馆讲解员等宣传队伍,组建红色法治文化宣讲队,总结形成“毛泽东亲自草拟具有法令作用的红军布告”“‘黑脸包公’何叔衡大法官”“刘少奇、陈云深入汀州城调研劳动法执法情况”等法治故事,结合“法律七进”活动,全面系统开展红色法治建设专题宣讲。其中,濯田镇成立了由15名干部组成的何叔衡红色法治讲解员队,每年为干部群众宣讲法治故事300余场次,让社会各界人士深刻学习领会党在中央苏区时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社会的生动实践,以史为镜、以史明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汀县政法部门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不折不扣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为长汀历史名城保护继续贡献法治力量。”长汀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子华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