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深入推进“徽文化”进监区活动
非遗“农民画” 绘出新生路
走进安徽省白湖监狱管理分局串河监区的绘习美社,一股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墙壁上挂满了色彩斑斓的绘画作品,这些都是罪犯日常的创作。在监区的活动室里,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青阳农民画作品展示在眼前,这些作品描绘了农村的田园风光,展现了农民的辛勤劳作,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殊不知,这些画作都出自高墙内的罪犯之手。
据监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在高墙之内,一场关于艺术与新生的故事正在悄然上演,“徽文化”的魅力如同正午的阳光,为改造之路带来新的希望和动力,曾经因触犯法律身陷囹圄的他们,如今正通过艺术创作开启重获新生的旅程,青阳画也在安徽省的高墙内悄然走红。
非遗魅力,点亮希望之光
青阳农民画,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传承古代砖雕、石雕、木雕、剪纸、墙饰画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独特的绘画艺术。当代青阳农民画主要以身边人、身边事为题材进行创作,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曾经因诈骗罪入狱的张某,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陷入深深的自责与迷茫之中。然而,当他接触到绘画艺术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在监狱组织的“徽文化”创作中,张某拿起画笔,开始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从最初的生涩到逐渐熟练,他用色彩和线条表达着内心的情感与渴望。他创作的一套名为《罪犯一日生活流程》的作品,透露出对自由与未来的向往。通过绘画,张某不仅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口,还重新树立了对生活的信心。他说:“绘画让我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也让我明白自己还有机会去弥补曾经的过错。”
为了让罪犯更好地了解、学习青阳农民画,白湖监狱管理分局在前期与高校、社会培训学校座谈基础上,以2024年职业技能培训为抓手,开展徽派技能(非遗)培训,适时邀请专家学者、徽派工匠进监开展培训讲座,提升罪犯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与青阳县司法局在串河监区共建“青阳农民画实训基地”,邀请一批新时代农民画家,进监开展创作教学。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到逐渐掌握绘画的技巧和方法,一幅幅充满创意和个性的作品在他们的手中诞生,这些作品虽然还略显稚嫩,但却充满了真诚和希望。
文化育人,重塑新生之路
“徽文化”进监区,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传承和推广,更是一种文化育人的重要方式。通过学习和创作青阳农民画,罪犯不仅能够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反思过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非遗文化进监区也为罪犯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让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用画笔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出来。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释放内心的压力,找到情感的宣泄口。
“绘画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要用我的作品去感染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走向新生。”关某入狱前性格暴躁,经常夜不能眠,入狱后,他依然难以控制自己的暴躁情绪。然而,当他接触到青阳农民画后,被其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内容所吸引。在创作过程中,他仿佛进入了一个宁静的世界,开始反思过去的行为,明白冲动带来的后果。一幅以家庭为主题的农民画,让他泪流满面。画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从那以后,关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脾气逐渐变得温和。关某说:“青阳农民画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感受,让我内心平静无比。”
白湖监狱管理分局立足独特的地理位置,提出“一区一品”的建设思路,以“至善”文化品牌为根基,将徽文化精髓融入监狱教育改造的每一个环节,先后组织干警赴桐城、池州等地实地调研“六尺巷”徽文化地标和青阳农民画等非遗文化项目。
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来
“徽文化”品牌创建是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教育改造工作的一次创新和尝试。通过将非遗文化与教育改造相结合,为罪犯打开一扇了解传统文化、感受艺术魅力的窗户。以此为契机,白湖监狱管理分局将继续深入推进“徽文化”进监区活动,不断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打造集矛盾调处、“和”文化品牌于一体的“六尺巷”徽文化地标;借鉴徽派建筑风格,打造入出监一体化的“徽派建筑文化长廊”,让罪犯在标志性徽派地标建筑中,沉浸式感受“徽文化”的厚重魅力。
“徽文化”进监区,如同一缕春风,吹开了罪犯心灵的花朵;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他们改造之路。非遗文化的创作就像一把钥匙,打开心灵枷锁。在这个特殊的舞台上,罪犯用自己的作品诠释着对新生的渴望,用实际行动描绘着属于自己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