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的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运用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春晚歌曲《六尺巷》的曼妙旋律,广为流传;“莫道谦让无所获,送人玫瑰留余香。让他三尺成佳话,和气致祥日月长……”黄梅戏《六尺巷》的婉转唱腔,打动人心。
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精华,在时代大潮中不断激荡出新的浪花。当下,安徽将六尺巷包含的文化内涵与和谐司法理念融合,与社会治理实际结合,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调解群众矛盾、推进社会治理。2023年,“六尺巷调解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同年11月,“‘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2024年4月,安徽省委出台意见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的精神内核
桐城法院经过大量实践,将传统文化价值与和谐司法理念有机结合,探索形成矛盾化解“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把“‘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贯穿于家事纠纷、邻里纠纷、合同纠纷等各类民商事案件立案、审判、执行三个阶段,分布于诉前、诉中、诉后三个环节,通过“倾听诉求—辨明是非—劝解疏导—借古喻今—互谅互让—握手言和”,实现调解规范化、情理化,推动案结事了人和。
第一步“听”,即“听取诉求、当面说清”。法官和调解员认真倾听当事人双方的情况和诉求,既在庭前庭上庭后倾听当事人陈述,也在线上线下倾听,方便了解各方诉求和矛盾焦点,并以“六尺巷”典故为引,缓解针锋相对的紧张气氛,让双方平心静气进入调解环节。
第二步“辨”,即“释法明理、辨析是非”。其核心在于通过诉前诉中诉后,辨法析理、明辨是非,精准把握双方利益之间的平衡点。法官和调解员结合当事人不同情况,帮助当事人双方分析矛盾纠纷的类型,找到矛盾根源、症结所在,并通过“六尺巷”典故及相关案例,进行针对性劝解引导,在一次次交流中辨明是非,逐步缩小双方分歧。
第三步“劝”,即“运用典故、劝解劝导”。这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讲述六尺巷故事,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劝导,实现“解心结促和谐”。一方面,法官和调解员通过引导当事人参观六尺巷或六尺巷文化墙,促进双方心平气和地表达各自意见,学会聆听对方想法,换位分析对方诉求;另一方面,从法律、道德、文化层面进行劝导,并顾及当事人脾气秉性、当地风土人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劝导方式、运用恰当的劝导语言,为最终达成和解打下基础。
第四步“借”,即“借古喻今、借力调解”。发挥司法案例、诉调对接的社会力量促成矛盾化解。通过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的案外人参与调解,进一步说服当事人。强调以“全过程调解”化解矛盾纠纷,运用包含法律、道德、传统习俗、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及各类规则有机结合的调解依据,吸纳法官、律师、行政机关等现代法治主体与村委会主任、邻里等传统德治主体加入调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德法兼容”。
第五步“让”,即“互谅互让、强者先让”。在民法典立法精神框架下,倡导“强者先让,互谅互让”,关注弱势群体利益。依据六尺巷典故,倡议“强者先让”。在明辨是非的前提下,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利益,一方先让一步,以求找到化解矛盾纠纷的最佳方案。
第六步“和”,即“解决争议、握手言和”。握手言和,指用司法确认的方式赋予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用司法建议促进行业领域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借助社会力量,综合运用法律、道德情理、家庭伦理、民间习惯、村规民约、行业标准等规则,通过以司法调解为主导、情理法兼顾的矛盾纠纷化解方式,以调解促和解。在守法基础上明理,在明理基础上礼让,让当事人慢慢放下心中芥蒂,拉近彼此距离,在友好协商中化解成见、解决纷争,让破裂的社会关系在调解中得以修复。
“‘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的时代价值
将中华美德与司法理念融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语》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传统和法律文化,其主要内涵在于采用非诉讼方式解决各类纠纷。桐城法院将传统文化中的“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与“无讼”“调解”现代司法理念融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创新融合的一体化调解法。
将法院工作与社会治理融合,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枫桥经验”蕴含的“矛盾不上交”理念为当前基层治理提供方向指引。桐城市将起初的“六尺巷调解法”,逐步扩展运用到桐城市社会治理各个领域,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将谦和礼让、以和为贵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公正、友善等精神进行有机融合,提出以“礼让和事”强化矛盾纠纷前端预防的工作思路,构建以党政主导下“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为主要体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深化“六尺巷调解法”的内涵和外延。
将裁判方法与调解技能融合,创新司法为民举措。“‘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中听、辨环节均源于裁判方法,桐城法院吸收和创新裁判方法,并与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融合,创新推出经济又快捷的钝化矛盾、消弭纷争的解纷方式。调解中运用化解矛盾纠纷的专业知识,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由当事人自己表达“让”的意愿,不为一方打压另一方,不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意见,调解过程符合自愿合法原则要求,从而使当事人双方握手言和并及时达成和解,最终以调解或撤诉方式结案,真正做到司法为民,有效避免基层矛盾纠纷激化。
“‘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的实践运用
聚焦党委主导,搭建基层治理“新平台”。桐城市委推行综治中心、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信访接待中心三合一建设,建成“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整合特邀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人民调解等力量,形成“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分层递进多元解纷工作格局。桐城法院速裁团队13名干警整体入驻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以“法官+司法辅助人员+特邀调解员”的团队化运行模式,集立案登记、诉前调解、司法确认、速裁快审等多功能于一体,并与该中心劳动、医疗、婚姻家庭等八个专业调解工作室有效对接,实现非诉讼引导到诉讼立案审判的“一站式”办理,着力打造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将大多数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
聚焦诉调对接,构建基层治理“新机制”。桐城法院以诉前调解作为参与多元解纷的重要抓手,线上线下运用“‘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有效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科学构建“便民诉服”机制,线下诉调对接中心引导做好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等工作,灵活运用“‘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找准调解工作切入点,破解群众打官司耗时费力问题。线上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深入推进与工商联、总工会等单位的合作,建立诉调对接机制。
聚焦司法赋能,释放基层治理“新动能”。桐城法院将六尺巷文化与法治文化相融合,建设“六尺巷法治文化长廊”“六尺巷文化墙”,拍摄宣传短视频,线上线下开展六尺巷典故“微宣讲”。同时,拓宽判后答疑衔接面,以“政法干警进网格”为抓手,加快构建多元纠纷调处、判后答疑回访工作机制,精细化开展释法明理工作,将“‘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贯彻落实到判后答疑、暖心回访全过程,群众满意率不断提高。安庆中院适时在全市开展宣传推广“‘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统一活动,进一步释放“新动能”。
(作者为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二级高级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