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法院发布《不予执行公证债权文书诉讼案件审理情况白皮书》

  本报讯(记者王蓉 通讯员李天佳) 近期,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召开新闻通报会,发布《不予执行公证债权文书诉讼案件审理情况白皮书》,就类案特点、不予执行的成因与完善建议以及典型案例等主要内容予以通报。

  公证债权文书是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因具有可以不经诉讼、仲裁程序而直接通过强制执行实现债权的特点,其在提升债权实现效率、降低债权实现成本、提高金融机构风险防控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也成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重要形式之一。

  据了解,朝阳法院近五年共受理不予执行公证债权文书案件89件、审结80件,其中以判决、撤诉、裁定驳回起诉方式结案的案件分别为41件、33件、6件,呈现出调解难、“试探性诉讼”多的主要特点。在结案的案件中,案由以民间借贷纠纷居多,涉及合同类型包含借款、抵押、典当、保证等,涉诉标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占78%。

  不予执行公证债权文书诉讼近五年收案量总体处于低位运行,反映出公证债权文书制度整体运行良好。从以判决方式审结的案件看,公证债权文书被判令不予执行及部分不予执行的主要原因为金额计算错误。温榆河法庭副庭长郝卓表示,这反映出在出具执行证书的精准度、严谨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据悉,《不予执行公证债权文书诉讼案件审理情况白皮书》中公布了五个典型案例,通报会上,温榆河法庭副庭长李青就其中三起进行通报,其中既有债权文书具有法定无效情形、债务人请求不予执行公证债权文书法院予以支持的案例,也有当事人请求不予执行公证债权文书但证据不足,法院予以驳回的案例等。

  朝阳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国才表示,针对调研发现公证债权文书制度运行中现存的问题,法院建议公证机构能够不断提升公证质量、规范完善从业行为,公证协会加强监督指引、规范制度运行,金融机构持续发挥行业上游优势,提升债权文书质量,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法治意识,审慎缔约诚信履约。同时,朝阳法院将继续立足司法审判职能,积极发挥公证债权文书制度在非诉讼纠纷化解方面的作用,加强裁判文书释法说理和法治宣传,更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