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保“蛀虫”无处遁形
“宫腔镜检查”“宫颈癌筛查”“宫颈扩张术”这些原本属于妇科类的诊疗项目,一些男性患者居然也产生了此类医保费用。甚至某些医院一年竟然开展1674次此类“奇葩”检查。近期,国家医保局曝光30家为男性做妇科类诊疗排名靠前的医疗机构和30位为男性开具妇科类诊疗排名靠前的医生。(9月2日光明网)
医疗保障基金是老百姓的“看病钱”,一分一毫都容不得蛀咬蚕食,但在效益创收的驱使下,一些医院及其医务人员打起医保报销的歪主意,主动向患者提供骗保“秘笈”,将虚假诊疗掺杂在真实就医需求中“蒙混过关”,严重扰乱医疗保障秩序,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纵观违规名单背后的骗保乱象,有的属于医疗机构串换诊疗项目致医保基金损失,有的属于医务人员放任患者冒用异性参保人资格就医诊疗。无独有偶,一些地方医保部门去年起也多次曝光这类诊断、诊疗项目使用与性别不符的违规案例。如此明目张胆地骗刷医保卡,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解决医保基金违法违规问题,相关部门历来颇为重视,近年来不断完善健全法律法规,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织牢织密防护网。今年4月,国家医保局等多部门接连启动相关专项整治、飞行检查工作。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假病人、假病情、假票据”行为明显减少,但骗保事件却改头换面,依然没有消除。一方面,骗保的手段不断演变升级,更多表现为“真假交织”,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另一方面,骗保行为愈趋组织化、专业化,对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护牢守紧人民群众的“救命钱”,除了让监管“长牙齿”,更需要创新治理举措,建立健全信息化追溯体系,让大数据“长眼睛”,以科技手段“无死角”查漏防冒。事实上,国家医保局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已研究开发了“虚假住院”“医保药品倒卖”“医保电子凭证套现”“重点药品监测分析”等大数据模型。上述曝光的骗保案,正是运用大数据模型,对被检城市医保基金使用进行筛查时发现的。
打击骗保套保之举,必须形成有效震慑。揆诸现实,对骗保者的处罚大多仍停留于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退回骗取的医保基金,甚少实施吊销医疗机构许可证或执业医师许可证等触及不法主体根本利益的硬举措。而真正受到刑法处置的人员更是屈指可数,这无疑让那些不法分子在“高收益、低代价”的诱惑下选择铤而走险。
杜绝此类骗保事件的屡次上演,有必要对骗保事件相关责任主体严肃问责,构成犯罪的坚决追究其刑事责任,做到不枉不纵。同时,把“回头看”当作整治和监督的家常便饭,绝不给不法分子提供钻政策空子的机会。此外,还应探索完善相关制度,做到防微杜渐,堵塞漏洞。
近年来医保基金使用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以此次曝光的案例为契机,进一步扎紧制度篱笆,健全长效机制,让医保资金得到严管与善用,定能化被动为主动,更好守护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