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收费不能搞强买强卖
近期,有家长反映湖北省襄阳市襄州九中要求七年级新生买校服、牛奶、保险,虽未明确强制,但无购买记录就不办入学。其中,校服价格为620元,牛奶380元,保险费140元,总计1140元。对此,校方回应,上述事项均属自愿,但学校“开展活动时是绝对要统一服装的”,根据很多家长的经验,买牛奶和保险“是有好处的”。(9月7日央广网)
近年来,关于学校乱收费的消息频频曝光,以牛奶费、校服费、人脸识别费等名义兜售产品或服务,并非只存在于一地一校,近期江苏某高校要求学生一次性交纳空调租赁费至毕业,同样引发社会关注。
即便是学校也不可以随意拿入学来“卡”家长,出于“无购买记录”的非正当理由,更是站不住脚。校服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规定学生统一着装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营养需求较高,购买牛奶确实有助于补充营养,但为了向学生推销产品而限制入学,“一刀切”搞强买强卖,不免有滥用职权之嫌。
面对公众质疑,学校回应称是“自愿”,未强制收费,可这仍难消除疑窦,毕竟在学校的要求面前,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往往都只能被动接受。到底有没有提供自由选择的权利,收费是否合规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调查。总之,不买校服、牛奶不给办入学的做法,已然涉嫌强制收费,模糊了教育与商业的界限,背离了人性化教育的初衷。
学校对待一些收费服务项目的决策,应当慎之又慎,严禁巧立名目自行收费,严守非必要不开展底线,最大化规避一些未经论证的收费事项,一方面让教育回归公平纯粹,另一方面也减轻家长的负担。纵使确有必要收费,也应解释清楚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配置合理性,不能是一笔糊涂账,更不能给人留下“瓜田李下”的猜疑。只有强化协作和增进互信,才能消解家校对立情绪,打破无形的“心墙”。
学校不是卖场,教育也不是生意。早在2010年,教育部等部门就联合印发通知明确,严禁中小学强制或变相强制提供服务并收费。近年来,有关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制度文件频繁出台。不难看到,规矩早已立下,学校绝不能帮着企业敛财,更不能与其构成利益共同体,变着法子“收割”学生和家长的金钱。
对个别涉嫌违规的学校,教育部门应当及早介入、从严处理,同时建立完善的教育收费规范管理和公示制度,确保收费的合理性和透明度。同时,学校也要主动作为,加强内部管理,让经济利益“绕道而行”,方能守护师者尊严,捍卫教育本质,还校园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