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白皮书》

  本报讯(记者任文岱) 近日,为了全面梳理工作经验,更好地推动首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及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十大典型案例。

  《白皮书》显示,北京互联网法院分析近年来受理案件总体情况,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权利客体快速出新,数据产品、数字藏品、人工智能生成物等新型权利客体不断涌现,权利保护适用条件亟待明确;二是涉及产业范围不断拓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文旅等新兴产业领域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司法能力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重大;三是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流量推广、直播带货、超前点播等新模式引发的诉讼纠纷时有发生,带来法律主体认定、责任分配等司法审理难点;四是技术应用迭代升级,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全面融合渗透到传统产业中,不断解构和重塑市场结构和产业形态,导致在案件审理中事实查明难度加大。

  北京互联网法院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司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该院坚持以规则引领鼓励新兴产业创新提质、持续优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促进平台经济有序发展。比如在全国首例“AI文生图”案中,明确了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图片的“作品”属性和使用者的“创作者”身份,鼓励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在“某科技公司诉自媒体名誉侵权”案中及时作出行为保全,制止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造谣中伤;在全国首例“车联网”著作权案中,认定车载系统提供方参与并提供车载视频播放应用软件内容定制并提供付费会员套餐服务,与作品提供方分工合作实施著作权侵权行为构成共同侵权,引导各方在智能网联发展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此外,北京互联网法院还通过持续深化“1+N”巡回审判机制、建设全国首个以法院为主导的“天平链”司法区块链平台、加强前瞻性调查研究等措施,不断坚持改革创新、优化司法服务供给,提升司法公信力和影响力。

  此次发布的十大典型案例,囊括NFT数字藏品著作权,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效力认定,游戏道具财产权,AI声音侵权、肖像侵权、人格侵权,企业间共享个人信息等热点和前沿问题相关案件。

  北京互联网法院表示,下一步,将落实该院专门制定的《关于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 推动首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继续坚持裁判规则引领,为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优质司法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