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中药餐饮沦为营销噱头

  中药茶饮、中药咖啡、中药面包、中药冰淇淋……最近,一股“万物皆可入中药”的风潮在餐饮行业大火。当年轻人喜欢的食品饮品加入中药成分后,似乎增加了一重养生元素,因此大受欢迎,销售火爆。伴随中药餐饮逐渐“火出圈”,也有消费者表达了自己的质疑:喝中药都要按照剂量服用,奶茶、面包里的一点点中药成分有用吗?中药冰淇淋真的可以起到养生作用吗?(8月12日《工人日报》)

  中药茶饮、中药糕点、药膳餐厅的兴起,确实展现了中医药发展创新的广阔前景。众多商家抓住这一机遇,纷纷投身“万物皆可入药”的风潮,这本是市场发展的常态。但市场的蜂拥而至,往往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同时还要清楚,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在用药上一般需要辨证施治,中医院开具此类饮方食方前需要问诊,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更何况,牛奶、咖啡、冰淇淋等食物是否与中药药性发生反应,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市场上许多商家并不具备医药知识,也没有医药专家坐诊指导用药。当食品安全问题与用药安全问题叠加,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健康隐患不容忽视。因此中医药养生绝不能沦为商家宣传营销的噱头。

  去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8部门联合制定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协同推进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等多项工作任务。如何传承推广、创新守正,促进中医药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的关键问题。目前,中医药餐饮行业标准化、规范化不足,若放任其肆意发展,势必会影响消费者对中医药效果的信任,进而影响中医药餐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出台相关行业标准,进一步规范中药入餐的经营范围、售卖标准、医师指导以及中药材原料的储存等多方面问题。同时,加强对中医药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此外,还应注重科学专业指导的引入,更好地解决中药餐饮普适性与个体化之间存在的问题,维护中医药的良好声誉,避免乱用药影响消费者健康安全。

  从目前的市场来看,新兴的中药餐饮更多以宣传养生观念、心理安慰和文化认同为主,也有商家宣传产品的治病功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其他任何广告均不得涉及疾病治疗功能,也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应对行业内的经营资质、食药范围、虚假宣传以及价格虚高等问题进行严格监管,并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倒逼市场从业者提高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相关法规。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正当其时。应从加强中医药的推广与科普工作着手,弘扬中医药文化,帮助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知识有更多了解,并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实现健康养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