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协会商会乱收费,既要立规也要削权

  近期,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社会工作部、民政部对外发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合规指南》。指南聚焦当前经营者反映突出的问题,对行业协会商会收取会费、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等重点领域,科学、合理设置收费要求,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商会收费长效监管机制。

  行业协会商会承担着服务企业发展、反映行业诉求、化解矛盾纠纷、加强行业自律的重要职责,是联系政府、企业、市场的桥梁纽带。然而长期以来,部分行业协会商会的收费行为却很任性,成为蚕食企业利润、增加企业负担、扰乱市场秩序、破坏营商环境、侵蚀减税降费政策效果的不良因素。

  那么,行业协会商会有哪些乱收费行为?曾有媒体对五花八门的收费乱象进行梳理,包括垄断性市场“入门”费,也就是会费,即使未获得服务也必须交纳;在评审、评比环节中乱收费,在政府招投标、资质许可等方面,评审评比多由行业协会直接负责,企业为顺利通过评审,往往选择“花钱买平安”;随意自设项目乱收费,诸如信息服务费、考试注册费、管道维护费、自律保证金……诸多项目收费缺乏依据、未经批准。

  某个行业协会商会的乱收费或许不高,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但企业需加入的行业协会商会较多,且一旦入会,长期交费。多数企业对最终被盘剥的费用难以承受,视行业协会商会为“敛财协会”“敛财商会”却又无可奈何的企业不在少数。

  近年来,国家层面不断加大对这种现象的整治力度。比如,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关于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的通知》,剑指行业协会商会的乱收费;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民政部曝光10起行业协会违规收费案例,并要求各级市场监管、民政部门密切关注行业协会收费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收费。这些行动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合规指南》分别就会费、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和其他收费,明确了具体要求、处理方式及违法违规后果,为行业协会商会提供了清晰指引,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更加明确、具体的监管依据。比如,禁止利用行政权力、行政影响力等强制服务并收费,不得通过与行政机关联合发文、利用行政机关委托事项、通过行政机关违规设置行政审批前置条件等方式,强制企业接受服务并收取费用。这是建立监管长效机制的举措,将有力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走向规范化,有效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而要从源头治理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问题,还得真正推动协会商会去行政化、去官方化,以此“削权”。近年来,相关部门也在推进这项工作,但是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增强。比如,有的地方部门舍不得放下权和利,看似与协会商会脱钩,实则藕断丝连;一些行政评审评比表面上被取消,实则交给协会商会打理,这是乱收费“剪不断理还乱”的根源。因此,必须全面、强力推进“脱钩”,让权力回归权力、市场回归市场,从而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维护行业协会商会会员及其他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