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银合作齐发力,共筑反诈“防火墙”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成为我国高发、频发的犯罪类型,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2024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数据,上半年共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2.5万人,同比上升44.1%。电信网络诈骗的治理,依然是一个比较棘手的社会问题。

  随着诈骗手法的迭代更新,仅靠公安机关难以实现对反诈工作的全面治理,商业银行因其掌握大量的客户数据信息,在协助公安机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中可以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强化银行的审查义务并加强其与公安部门的合作,是坚持标本兼治、有效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方式。

  加强联动处置,提升治理“速”力。2024年5月,工商银行某支行工作人员在柜面识别出翟某大额预约取现,具有涉诈嫌疑,网点工作人员立即联系公安机关反诈中心,协助公安机关成功堵截,有效阻断了非法资金的转移,为受害人挽回经济损失超百万元。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作为现场反诈线索的直接接触人,应加强风险业务识别和联动处理能力,对于可疑业务,灵活与嫌疑人沟通并立即报告公安部门,由公安机关进一步跟踪排查。对于非现场可疑线索,银行应定期通过后台查询日常流水、转账记录,对于明显异常的账户,应进行临时管控并及时向公安机关移交线索。通过警银联合处置,可推动涉诈案件打击端口前移,快速捕捉案发线索,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

  促进信息共享,提升治理“合”力。2023年,江苏省盐城市公安局研发全省首个“警银通三方尽调”App预警模型,持续加强公安、银行、运营商三方信息共享,在源头堵塞开办涉诈“两卡”风险,累计预警风险开卡记录5.1万条,拦截高风险开卡行为4600余条。反诈工作打的是信息战,一方面警银双方应通力合作,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稳定合作机制,破除警银协同治理壁垒;另一方面,双方应加强信息互联互享,大力推进反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升风险数据监控和信息挖掘能力,推动情报共享、资源共用、情况互通、工作互动,有效实施风险前置打击、集群打击,全链条凝聚反诈合力。

  打通科技堵点,提升治理“新”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马忠红教授指出,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手段呈现智能化特点,如使用批量注册软件等技术设备以及虚拟币等手段来实施。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治理中,技术反制和综合治理尤为重要。公安机关应联合银行持续加大科技金融投入,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加强对诈骗新手段的技术攻关,进一步提高“技防”能力,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全方位筑牢反诈防护网。

  作为反诈的第一道防线,公安机关应会同银行高效合作,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共享共治水平,以实践经验弥补制度短板,切实守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