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应成网约车“空调费”之争的第一责任人

  “在平台打了几次车,一半师傅不开空调。热坏了,车又闷,下车就吐了”“气温超过37℃,司机不开空调开窗户,又晒又热像蒸笼”。近日,在社交平台上,吐槽网约车不开空调的帖子很多。一些地方车内温度高达40℃,不开空调着实让乘客受不了,引发很大争议。(7月5日光明网)

  “空调费”之争并非新话题,此前也有出租车司机为节约成本不开空调而开车窗的。在竞争加剧的网约车市场,乘客和司机依然会为是否开空调产生争论。对这一事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问题,网络平台显然是第一责任人,不能推卸责任,置身事外。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乘客作为消费者,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享受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在天气炎热的夏季,不可否认的常识是,绝大多数人驾驶或者乘坐汽车时都会选择打开空调以享受舒适的驾乘环境。对于消费者来说,其选择网约车,自然会默认乘坐过程中会享受有空调的服务。这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市场交易规则。

  高温酷热,又身处封闭的狭小空间,不开空调必然导致乘客的出行体验受到严重影响。冷暖空调作为影响车辆舒适度的必备功能,消费者有权选择开空调还是不开空调。作为经营者的司机,理当尽到相应义务,由消费者自主选择,而不是自作主张关闭或开启空调。但不得忽视的是,司机也有自己的苦衷。不少司机表示,开空调每天至少增加20元的油钱,一个月就要600元,有的甚至高达1000多元。且空调费没有来自平台或其他方面的补助,全部由司机承担。

  现实中,也确实存在服务中额外收费的情形,譬如网约车或出租车司机向消费者额外收取返空费、堵车时的超时费、燃油附加费,但前提都是尽到了告知义务,且燃油附加费收费项目还应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收取。因此,无论平台抽成再高,司机支出再大,都不是不开空调的理由。而平台在其间的重要角色和责任不容忽视,作为连接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平台掌握着订单分配、抽成比例等规则的制定权,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经营者。如果消费者对司机不开空调或其他服务不满,可以直接向平台投诉,平台也有义务作出妥当处理。

  因此,开不开空调的主动权看似在消费者手里,又看似在司机手里,实则在平台手里。其一,平台有权管理司机,对无故不开空调的司机进行处罚,甚至取消其资格。其二,平台有条件考虑到开空调的成本,进而妥善进行成本分担。比如,在需要开空调的季节,可以适当调高价格,或者在订单页面将“空调费”作为单独收费项目罗列出来供消费者选择,进而让乘客明明白白消费。

  网络平台理应做好第一责任人,一方面在平台、司机和乘客之间合理分配费用和成本,而非一味地打着价低、特惠的旗号吸引消费者,同时又刻意压榨司机,让司机收入所剩无几,不得不在空调费上打主意,将所有矛盾都转嫁到司机和乘客身上。另一方面应尽到监管职责,对无故不开空调的司机作出处罚,从而让乘客有更优质的消费体验,不至于陷入空调费的纷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