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延庆:协同发力共商“长城刻字问题”应对之策

“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乡亲们回信,勉励村民们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为了更好牢记和践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不久前,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延庆区委政法委、延庆区法学会在长城脚下召开“长城刻字问题的法律规制与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邀请延庆区公、检、法、司、文旅等部门及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长城刻字问题”应对之策。


  以法治力量织密长城保护“大网”

  “长城遗产保护”始终是延庆区的核心工作之一。据介绍,截至2023年,延庆区共开展长城抢险保护项目50多项,砖石长城抢险修缮率达88%。延庆区还率先实施八达岭长城无人机数字化保护管理综合应用示范区项目,充分利用无人机对长城开展日常巡查,将长城两侧500米范围纳入延庆区城市管理系统,利用卫星技术进行网格化监管,建立高科技手段支持下的长城保护管理体系。

  此外,延庆区还建立八达岭长城文物保护工作联席会制度,制定《八达岭长城景区文物保护网格化管理办法》《延庆区等级景区破坏文物行为联合惩戒办法》《八达岭长城景区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组建专业巡查队伍,利用覆盖全景区的监控设备,不间断进行安全巡视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联动驻景区公安机关,严厉打击长城刻划违法行为。

  不过,规制长城刻字问题,目前仍然是长城保护中的重中之重。数据统计显示,长城刻字问题每年都有发生。该行为不仅对长城造成损害,还影响长城文化传承和发扬。为此,延庆区文旅、公安等相关部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查长城刻字、违规取土、破坏长城等一系列违法行为。

  同时,普法宣讲也贯穿在长城保护工作始终。除日常巡查督查外,每年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十一期间,延庆区文旅局文物执法队全员在岗督查检查,宣传《长城保护条例》《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等,对攀爬、未批准参观游览长城等违法行为进行劝阻,加大对破坏长城违法行为的处罚。

  2022年11月,延庆区人民法院在长城管理处设立北京法院首家“生态普法驿站”,通过驻点服务、法律咨询、“驿”路普法、集中宣讲等方式,为游客和辖区群众提供零距离的法律咨询,扎实推进八达岭长城高水平法治保护。

  除此之外,延庆法院还以巡回审判、庭审观摩、模拟法庭、网络公开课、法治节目等多种形式,进景区、社区、校园等开展环保普法宣传,引导游客和群众自觉拒绝并监督城墙刻字、野外用火等不文明旅游行为,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此次,延庆区委政法委、区法学会等部门专门组织召开研讨会,总结探讨各部门保护长城相关经验,聚集各方智慧和力量,拟以法治力量更好保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延庆区法学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建议加大长城刻字行为处罚力度

  研讨会上,来自一线的执法人员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长城刻字行为的发生,除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外,处罚力度难以起到震慑作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北京市公安局延庆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对刻划长城者,主要的行政处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三条。有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行为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而从刑法角度看,虽然这种刻字、涂污的行为并没有严重损毁长城本身,但大多数情况下它带来的后果是不可逆的。因此,长城刻字行为的影响和危害还是很严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充足的现实必要性要求我们进一步探讨能否加重对长城刻字行为的刑法处罚。”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彭新林说。

  彭新林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条规定了故意损毁文物罪、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和过失损毁文物罪,但存在“情节严重”这一适用条件。因为长城刻字无法达到入罪门槛,所以更多地被定性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违法行为。对长城刻字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自然难以有效地治理该违法行为。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提高违法成本入手,加大对长城刻字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建议刑法修订时,增加对实质性破坏不可移动文物,给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永久性损坏的刑罚责任。同时,还应注重刑法、文物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多部门法律的衔接与联动,强化损毁文物行为的法律责任,构建完善有效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彭新林表示。

  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联合国文化遗产法讲席教授王云霞表示,现行文物保护法对法律责任的相关设计略显薄弱,针对长城刻字等行为,单纯的罚款难以起到惩戒作用,行政或刑事处罚则可能过重。建议在文物保护法修订过程中,进一步关注对以长城为代表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刻划、涂污行为的法律责任的设置。

  值得关注的是,不久前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二审稿也关注到了国家保护文物被刻划等现象,在征求意见稿中提高了对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行为的行政处罚上限。


  应多措并举化解“长城刻字”治理难题

  “法律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可以起到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其覆盖范围和具体效果有限。相比法律,教育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更深远和持久。可以通过提高公众对长城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认知,从根本上减少破坏行为。”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梁岩妍说。

  对此,研讨会上的多位专家学者表示认可。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周明钱认为,长城刻字等行为虽然损毁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但违法者主观上并不存在强烈的恶意,大多数只是“刻字文化”的盲从者。因此,通过预防性方式解决该问题可能更合理,应尽可能以教育为主,减少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此外,宣传教育在防止文物破坏、加强文物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在门票或其他地方明确提示文明旅游的重要性,并将禁止性内容单独罗列。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夏扬认为,对长城刻字行为,可以探索以“社区服务”代替刑罚。“社区服务不仅是对违法行为的一种处罚,更是一个法治教育的机会。通过参与社区服务项目,违法者可以深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良后果,并在实践中学习和践行法律和社会责任。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对个体的惩罚,更是对法治精神的普及和社会价值观的培养。”夏扬说。

  梁岩妍认为,为了更好守护和弘扬长城文化,也可以探索开展入园前教育措施,例如,在进入长城前进行5分钟的教育或答题环节,达到一定分数才允许入园。

  此外,区域协同保护也是长城文化保护的重要一环。“长城作为一条跨区域的文化遗产,需要京津冀地区协同保护。各地区可以共同制定保护政策,定期组织联合巡查,分享保护经验和技术,共同解决刻字等问题。另外,长城保护也要积极结合国家相关战略,推动长城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梁岩妍说。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胡珊辰则表示,在应对长城刻字相关问题和强化长城保护上,可以通过智能化监控系统和数据分析平台,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的效率和透明度。

  “保护长城不仅是保护一段历史,更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通过法律、教育、行政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会长柴荣表示。

  除前述措施外,专家学者还建议充分利用景区的展览和观赏项目,增加对游客的典型案例教育,说明长城刻字的法律后果;增加签名墙及数字化长城等游览体验项目,充分发挥景区爱国主义、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