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打造“基层行”活动特色品牌

“首席”赋能“基层站点” “文化”赋能“法治”


  本报讯(记者廖卫华 通讯员徐丹)以“弘扬法治文化、共建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扬州市法治文化基层行全市联动活动”近日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举办。活动当天集中举行了江都区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颁证仪式和“首席”工作站、法学会服务站揭牌仪式。扬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张耀武出席活动并为站点揭牌、向专家颁证。


  “首席”赋能“基层站点” 扬州全面推开“双进工程”

  今年的扬州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于4月底启动、12月结束,市县两级共安排近二十场活动。本次扬州的全市联动恰逢民法典颁布四周年纪念日,是全年活动“重头戏”。

  今年以来,江苏省法学会创新实施“双进工程”〔组织推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力量进驻县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进驻村(社区)一线〕,被江苏省委政法委列入2024年“全省政法惠民十件实事”,纳入年度全省政法重点工作、全省平安建设考核重要内容。根据江苏省委政法委、省法学会“双进工程”部署,扬州全面推开“首席”工作站、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江都区已先期在区、镇两级“一站式”矛盾调处化解中心全部建立“首席”工作站,在仙女镇商贸城社区、大桥镇三义村等8个村(社区)设立法学会基层工作站,并新遴选江都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刘旭、江都区司法局行政执法监督科科长朱啸锋等十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进站工作。当天的集中颁证揭牌仪式,旨在深入宣传“双进工程”,扩大“两个站点”在群众中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同时进一步激发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荣誉感、责任感,引导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更加积极投身基层法治实践。

  近年来,江苏省法学会认真贯彻中央政法委、中国法学会以及江苏省委相关部署要求,依托各级综治中心、矛调中心等建立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1357个。2023年,线上线下法律服务平台开展普法培训7383场次、解答法律咨询6.4万人次,化解矛盾纠纷4.9万件。


  “文化”赋能“法治” 打造扬州“基层行”品牌

  公安民警演唱自编的反诈歌曲,以流行影视旋律宣传反诈主题,引来青年观众跟唱;法院、检察院干警现场开讲品牌“慕课”,讲解群众关心的财产继承法律问题,系统介绍民法典知识;驻村干警、“法律明白人”、法律援助工作者表演赡养老人法律问题小品,催人泪下、发人深省。还有江都区大桥镇原创反诈防骗小扬剧,将法治文化与乡土文化有机融合,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活动当天,由政法干警和法学法律工作者组成的“基层行小分队”为群众带来法治文化节目展演。节目表演过程中穿插了两轮法律知识互动问答,群众积极参与,现场氛围浓厚。

  扬州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运用“文化”赋能“法治”是扬州市政法系统、法学会系统开展活动的一大特色和品牌。近年来,扬州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从全局、战略高度树立“大”法治文化工作理念,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相关各方共同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市委政法委、市委依法治市办、市法学会每年都联合印发法治文化基层行年度方案,统筹政法单位和法学法律界力量共同组织实施。2022年,由法官、检察官、公安民警、司法行政干部、律师、专家学者、基层干部、文艺工作者和院校学生等群体组成的10支“基层行小分队”活跃在扬州城乡各地,带动数千名青年普法志愿者开展法治宣讲、服务活动。2023年,扬州基层行活动聚焦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主题打造县级活动品牌,市政法单位分管领导、资深法律法学专家挂钩基层指导活动,全市涌现出邗江村民“小板凳”法治故事会、经开区“经经乐道”警企联盟网格讲堂等特色品牌。今年“基层行活动”将“双进工程”融入活动主题,积极引导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参与“基层行活动”,努力为各级政法惠民事实办理工作形成支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活动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天,扬州市邗江、仪征、宝应、高邮、生态科技新城等地在各地分会场同步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经开区、广陵区等地先期举行了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