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涉县法院探索优质高效的适老诉讼服务

“巡回审判+多元解纷”守护“桑榆晚”


  近年来,河北省涉县人民法院针对当地涉老年人纠纷案件部分当事人证据意识淡薄、不会上网操作、行动不便等特点,成立涉老巡回审判法庭,专职办理65周岁以上涉老年人的刑事、民事案件,探索建立符合老龄化需求的适老化诉讼,通过集中化、专业化审判,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在案件审理中坚持以“一站式”诉讼服务为抓手、多元解纷为依托、巡回审判为驱动、普法宣传为载体,努力提供更优质、高效、便捷的适老诉讼服务。


  助力老年诉讼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涉县法院开通涉老年人诉讼绿色通道,设立老年人立案专门窗口,提供一对一导诉服务,近两年来接收老年人电话立案33件、上门立案46件。在审判庭建设上,改造专门的老年人审判庭、调解室,并设置无障碍通道,配备老花镜、助听器、轮椅、急救包等设备,为老年人诉讼提供便利。选任政治过硬、素质优良、调解经验丰富的员额法官、人民陪审员组成专业团队,开展调解、审判工作,提升涉老纠纷化解实效。

  66岁的陈某某是涉县偏城镇村民。2020年4月至6月,张某某雇佣陈某某等12名农民工在山东烟台从事建筑施工,工程结束后,张某某欠陈某某工资款9820元,多次讨要未果。2023年3月,陈某某起诉至涉县法院。为保障涉老年农民工合法权益,老年巡回审判团队开通绿色通道,冻结了张某某名下的银行卡资金9820元,以保全促调解。通过多次调解,张某某给付原告陈某某劳务报酬9820元及利息,老人被拖欠了两年多的工资终于拿到手。


  网格化推进老年人权益保护高效便捷

  涉县法院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联动,根据就近原则选任家事调解员深度参与,实现矛盾源头化解。

  加强诉前调解,注重对老年人家庭的保护,聘请退休法官、民调干部,专职从事涉老年人案件调解,维护亲情不因诉讼而破裂。对离婚、相邻、民间借贷等纠纷,主动争取当地居委会、村委会和当事人亲朋好友支持,深入现场调查了解情况,针对性制定调解方案,力争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主动联系民政、司法行政部门给予老年当事人法律、经济援助24次,为生活困难的老年当事人依法减免诉讼费34.8万余元。近两年来,涉县法院联合乡镇政府、司法局、村委会共同处理纠纷90余次,案件调解、撤诉率71%。


  就地解决纠纷,搭建便民连心桥

  一些老年人思想较为保守,一个相邻官司能打好几年,法官在定分止争时往往需要反复耐心细致地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努力做到既解“法结”又解“心结”。面对疑难复杂案件,法官坚持带案下乡,注重实地现场调查勘验,开展巡回审判,努力找准双方争议焦点,脚踏实地做好释法明理工作。

  2017年,王女士与儿子分家时,约定两个儿子每月给付100元赡养费,但长子从没有给付过一次赡养费,老人多次找村委会调解,长子一直不露面不接受调解,逢年过节也不探望老人,对老人不管不问。2024年1月,王女士将长子鹿某某诉至法庭,要求依法判决鹿某某给付赡养费共计2.4万元。为维护老人合法权益,涉县法院涉老巡回审判庭法官将被告鹿某某传唤到法庭,开展释法明理,帮助双方当事人解开心结,促使被告就支付赡养费等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并要求被告根据当地的风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主动看望原告。同时,法官还邀请村干部及群众20余人现场旁听庭审,讲解民法典中与赡养纠纷相关的条款,让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深入人心。

  据了解,2022年4月以来,涉县法院巡回审判庭带案下乡开庭14次,调解93次,将法庭搬到了村民家门口,在巡回审判的过程中将公序良俗、传统美德等吸纳进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达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提升老年人依法维权意识

  涉县法院定期开展“送法进村进社区”活动,通过发放普法宣传资料、讲解典型案例、现场答疑解惑等方式开展防养老诈骗、防电信网络诈骗等法律知识宣传,提升老年人防骗能力,守护好老年人的“钱袋子”。普法宣传围绕与老年群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工资拖欠、婚姻家庭及邻里矛盾纠纷等问题进行讲解和问答互动,增强老年群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

  涉老巡回审判法庭成立两年来,共办理涉老年人刑事案件20件,为老年人挽回经济损失140余万元;受理涉老年人民事案件448件,主要涉及民间借贷、赡养、相邻、合同、侵权、土地承包等案件。涉县法院通过开展上门立案、上门调解、涉老维权法治宣传、为贫困老年群体减免诉讼费等系列工作,加强对老年群体的保护和关爱,积极探索解决涉老纠纷新方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涉县人民法院将继续立足审判职能,坚持以敬老护老的人文关怀,加大老年人权益司法保障力度,用真情撑起“关爱伞”,倾力护好“桑榆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