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熟人推荐应尊重用户权利
来自江西南昌的退休人员王先生最近有些郁闷,自己空闲时刷的养生视频内容都被儿女知道了,还经常劝他不要听信伪科普,不要相信治病偏方,身体不舒服就去医院看。王先生和小区里其他老人交流后才知道,原来他每次刷视频看到喜欢的都习惯点个赞,“好友”刷到该视频时能看到他刷过这个视频的“痕迹”。(4月16日《法治日报》)
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刚下载注册了一个App,立即被推荐一批“可能认识的人”,自己的信息同时也被推送给了对方;这边刚把心仪的商品放进购物车,那边好友立即知道自己打算买什么了……这种现象背后的推手,就是App熟人推荐功能。
时下,一些App热衷于熟人推荐功能,看重的就是通过“熟人社交”,进一步实现精准推送,增强用户黏性,为App做引流推广。诚然,不乏有用户因为这个功能拓展了兴趣圈,加深了与好友的互动。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方面的需求,不少人只想清净上网,不愿被打扰、被围观。在这种情况下,App熟人推荐不仅显得多余,更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偷窥之眼”。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不少App并未严格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一些App会把“可能认识的人”“看过的直播”“买过的商品”等推荐权限默认开启,用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相关信息就被推送给了别人。去年2月,工信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明确要求“突出显示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方式和范围,建立已收集个人信息清单,不得采用默认勾选、缩小文字、冗长文本等方式诱导用户同意个人信息处理规则”。默认开启熟人推荐功能,对熟人推荐功能语焉不详,这种做法显然有悖于相关规定。
熟人推荐功能本身并无原罪,关键是要规范App的运营行为,保障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网络平台在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之前,应当征得用户的同意,并且平台应明确告知用户收集的信息内容范围以及用途。网络平台应当对其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自律作用,开展行业自查,引导App企业依法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相关部门也应加强执法检查,从源头净化市场秩序。
还应注意的是,网络平台在为用户提供“推荐可能认识的人”等服务时,既应尊重个人信息被推荐的用户的权利,还应尊重当前接受推荐信息的用户的诉求。用户在选择App某一项服务时,可能就是想简简单单地使用该项服务内容,对于“谁在玩某款游戏、正在看什么直播、谁看了我的主页”等其他用户的动态,可能并不想关注更不想被关注,此时平台应该尊重用户对服务的选择权,提供必要的选择功能,让用户可以关闭其他用户信息的弹出,并屏蔽其他用户对自己动态信息的获取,从而得到一个清清爽爽的服务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