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谣言“毒瘤” 净化网络环境
记者从公安部获悉:去年12月部署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以来,截至目前,公安机关累计排查网络谣言线索8万余条,侦办网络谣言类案件1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00余名,行政处罚10700余人,开展公开辟谣等4200余次。(4月17日法治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谣言的传播也日益猖獗。毫无来由的一段话、一张截图、一个视频,配之以夸张的描述、耸动的标题,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流量,引发大量关注。清理网络谣言信息73.5万余条,关停违法违规账号6.3万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500余名,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重拳出击治理网络谣言取得的显著成果,彰显了网络治理的力度,有力推动了网络空间安全诚信、天朗气清。
网络谣言危害严重,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受“流量经济”刺激,网络谣言的内容广度、传播速度、更新频率、影响范围及社会危害性等显著增强。一些谣言伪装成生活资讯,打着“温馨提示”的幌子通过网络传播;有的谣言穿着所谓“冷知识”“小技巧”的“马甲”,以科普的名义传播伪科学。尤其是在社会热点事件中,造谣者严重混淆视听,污染网络空间生态。“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时有传播的网络谣言令不少人深受其害,乱象频出的网络谣言,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成为互联网空间的顽瘴痼疾,必须依法严厉打击。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不负责任的违法行为要付出代价,网络空间的法律威严不容挑战。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大对网络谣言乱象的打击力度,持续开展网络生态治理行动,依法严厉打击网络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违法行为,严惩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实施者,特别是打击借热点事件造谣引流、非法牟利的“网络水军”团伙,让法纪利剑树立权威,让那些唯利是图、没有底线的违法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斩断网络谣言的生产链条,坚决铲除网络谣言的“毒瘤”,净化网络环境。
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工作重在推动网络舆论生态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各地公安、网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加强网上有害信息监管,常态化开展日常监测和线索收集,及时识别处置,把新发谣言消灭在萌芽状态,对编造、散布网络谣言的网络水军,开展溯源治理,聚焦源头打击,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以案释法等生动形式,不断提升网民法治意识和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引导网民守住法律底线、约束个人行为,尊重他人隐私,不越法律红线。网络平台企业要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对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及时删除和屏蔽恶意造谣的内容,对制作发布谣言,蹭炒社会热点事件,或矩阵式发布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造成恶劣影响的“自媒体”,一律予以关闭,阻断网络谣言的传播链条。
谣言止于智者。面对网络谣言,广大网民要理性思考,听取多方信息,认真甄别谣言的真假,不随意转发、扩散来源不明、未经证实的信息,不做愚昧的“信谣者”,不当谣言的“扩音器”,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积极主动举报网上违法有害信息和不文明网络行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共筑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