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收费要靠质量不能靠“套路”

  近段时间,围绕微短剧行业的讨论再次升温。密集反转、爽点多、节奏快,3分钟一集的微短剧正让越来越多的人“上头”。与此同时,因粗制滥造、故事离奇、收费混乱,不少微短剧也常被网友吐槽吃相难看。有调查机构数据显示,70%的网络短剧用户是中低收入群体,不舍得给“优爱腾”充几十元的会员费,却愿意为短剧轻松掏出百元,似乎已成为当下的消费新趋势。(4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

  时下,微短剧爆火,各路资本纷纷涌入,大批微短剧蜂拥上线,为亿万网友提供了精神“电子榨菜”,用以填充平日的零碎时间。微短剧依靠情节夸张、剧情反转、快节奏等吸引了大量网友,并通过前期免费试看、后期付费解锁的方式,打通商业模式,一些爆款微短剧日充值额达数千万元。不过,微短剧收费“套路”颇多,存在诱导消费、默认充值、自动扣费、重复收费等现象,“吃相”过于难看,亟须加以规范。

  微短剧播放平台多,平台之间又相互引流、跳转,再加上收费方式多样,导致微短剧的付费乱象频频出现,尤其是对网络环境不太熟悉的老年人,容易遭遇微短剧付费陷阱。而且,微短剧的总集数多,每集时长仅有1到3分钟,往往采取9.9元、19.9元等收费套餐,一次付费可以解锁10集左右,看似不多,可全剧刷完则要支付数十元,已经超过一部正常的电影或长剧了。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父母的微短剧订单,金额大多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甚至还有网友发帖求助,称家中老人为看微短剧,平均每个月都要充值6000元左右,至今累计充值金额竟高达4万元。显然,微短剧收费“套路”多、费用高、诱导消费等问题非常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引起诸多消费纠纷。然而,如果投诉,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有的商家“换马甲”或直接下架视频,造成投诉难、退费难。

  微短剧的收费“套路”等问题并不鲜见,此前在长视频、网文等消费领域,也是较为突出的现象,从业者将这些“套路”搬运过来,对用户进行精心“收割”。由于微短剧市场还不成熟,尚处于野蛮拓荒阶段,缺乏规则制约,大部分从业者唯利是图,只顾着“短平快”赚钱,热衷于“烧钱”投流,不重视作品质量,导致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收费乱象丛生,用户被当成了“唐僧肉”。

  作为长中视频的补充,微短剧能够满足用户的碎片化消费需求,有其合理存在的市场价值,但是诸多乱象的存在,也给微短剧贴上了负面标签,令其社会口碑下滑,不利于长远发展。因此,微短剧需要步入规范化,走提质升级之路,依靠作品质量吸引用户,增强收费黏性。微短剧应废弃“套路”模式,定价需公平合理,满足消费者知情权,比如短剧总时长、剧集数等信息,都应提前告知用户,确保公开透明消费。有关部门有必要在充分考虑绝大多数消费者正常生活习惯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规范付费微短剧的收费模式。同时,加强对微短剧的内容监管也至关重要,要在立法时明确,强化对内容的监管,既要清理低俗有害的内容,也要加强对高质量内容的推广,维护互联网传播秩序和其他相关主体的合法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