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势在必行

  为加强电动自行车行业管理、促进电动自行车企业规范化生产、强化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求对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及公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规范条件从企业布局、工艺装备、产品质量与管理、安全生产等8个方面对电动自行车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市场监管等各主体提出了具体要求。(4月9日人民网)

  电动自行车具有经济、便捷等优势,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短途交通工具。去年底,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2023年电动自行车及安全帽等28种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在广东、上海、山东等15个省份171家销售单位抽查229批次电动自行车产品,涉及江苏、天津、广东等15个省份229家生产单位,抽查发现45批次产品不合格。产品不合格,质量不达标,无疑会给电动自行车的后续使用埋下隐患。

  现实中,不只是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和生产环节的质量存在问题。在一些地方,电动自行车的销售、维修、改装、停放、充电、使用、回收,也潜藏着很多的安全隐患。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4亿辆,电动自行车已经融为生活的一部分,但高发的充电安全事故,成为城市管理和行业发展的痛点。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的统计,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比2022年上升17.4%,2月23日江苏南京一起因电动自行车充电引起的火灾,在让人痛心的同时,也让充电安全再次引发关注。电动自行车火灾已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一大隐患,加强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使用安全和规范管理势在必行。

  管好电动自行车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各部门要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为契机,认真贯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以及“谁主管谁牵头、谁为主谁牵头、谁靠近谁牵头”的原则,抓实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监管责任,下大力气解决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流通销售、通行秩序、停放充电、拆解回收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对不合格产品依法采取查封、扣押等措施,严禁生产销售,涉嫌假冒及未标注厂名厂址的要调查取证,查清违法事实,从严从快处置,对不合格产品生产销售单位明确整改要求,严格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及时组织复查,堵住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让人民群众用得放心。

  消除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还要为电动自行车安全上路、存放、充电等各个环节提供必要条件。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加大安全知识科普和教育,让电动自行车车主充分了解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的危害,自觉避免不当充电行为。强化执法惩戒力度,对违规充电、非法改装等行为惩处到位,用法治手段扭转一些人对安全的漠视。

  管好电动自行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持续在生产源头、流通销售、末端使用、拆解回收各环节安全管控上发力,才能让全链条监管安全网越织越密,真正治理好电动自行车生产质量和使用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