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时期中国法律对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管窥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军事征服,将远东和中、西亚的文明地区结合成一个国家,并在一段时间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而蒙元时期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四大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如驿站制度、钞法等。回顾蒙元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法律交流,对了解历史上“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法律不无裨益。


  驿站制度

  元代将“驿站”称为“站”或“站赤”。蒙元时期仿行了中原原有的驿站制度,其驿站体系规模之大,为世界交通史上罕见。官府驿站本用于军事,但对贸易的发展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驿道的开辟客观上形成了蒙元时期以驿路为基本走向的具有网络型结构特点的欧亚贸易之路。而管理如此大规模的驿站体系,必须有一套完备的驿站制度,包括置站、驿马、牌符凭验等。

  关于置站。驿站的设立基本上是以各汗国的首都为中心。驿道大体上就是商路所过之地,有些地区驿道的设立则基本上是为了商业目的。在中原地区,忽必烈建立了以大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驿站遍及全国,并于路的两旁植木遮荫。在忽必烈统治末期,有1400多个驿站,拥有可供役使的马大约5万匹,以及牛、骡、车、船等交通工具若干。每个驿站的规模不等,但都有为旅客投宿准备的客房、厨房、大厅、牲畜圈棚、粮仓等。窝阔台汗国早在1239年就在呼罗珊地区开始设驿站。从首都哈刺和林到中原地区,每70里左右设一站,有一个“千户”负责站役,共设37站。同时又设置了从哈刺和林经察合台封地(今新疆西部)通往西亚的驿道。驿站制度在伊利汗国也得到普遍的推行。尤其是在合赞汗统治时期,在全国的主要道路上每三程(约18公里)置一站,每站备马15匹;使臣和长官需持牌符方可乘驿或传递军情紧急文书,并严禁任何人因私乘驿。

  关于驿递制度。蒙元时期,传递消息、运送使臣和物品等相关的制度也很完善。一是设立急递铺以跑步送信的方式传递重要信息。元代沿袭宋代的制度,设置“急递铺”专供传递紧急文书之用。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设一站。每个铺有五个铺兵,铺兵选脚力出众者,送信时,“皆腰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赍文书以行,夜则持炬火,道狭则车马者、负倚者闻铃避诸旁,夜亦以惊虎狼也。”他们一般只跑约五公里,听到响铃声,下一驿站就有人准备替换,依次传递下去,效率极为神速。而在每隔约五公里远的驿站上,有一个书记官将一个信差到达和另一个信差出发的日期和时间记录下来,以此对铺兵加以管理和监督。除了“急递铺”这种跑步送信的方式外,还有“马递”用于更快传信。此时驿卒身带一块画有隼的牌子,作为紧急和疾驰的标志。如果是两个驿卒一同前往,他们便在同一地点乘快马同时起程,以最快的速度前进。到下一驿站,即换上两匹已准备好的健马,毫不歇息,又拍马前进,直至日落为止,一个白天可行上百公里。情况危急时也漏夜策马赶路,若无月光,就由徒步者持灯,一路小跑前行开路,速度自然也没有白天快。而各汗国也基本仿效这些做法。

  二是对接待使臣或商人等作出规定。元廷与各汗国之间不断互派使臣。忽必烈时规定“北使臣每日支肉一斤,面一斤,米一升,酒一瓶”;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3月,规定驿站须为来往使臣提供驿马等交通工具、住宿、首思(饮食)、炭火等,详细到米面油盐等的斤两,各汗国基本上也是如此规定。除使臣外,元帝国和各汗国十分重视官营商业,也给予许多富商巨贾以特权,发给他们乘驿行走的金、银牌符,可供应驿马、提供住宿和饮食,使其通行无阻。合赞汗也依照元朝整治办法,进行驿政改革:设立特别驿站,专供有军国要事的使者乘驿;边境守将,配给“黑符”,以此急递军情紧急文书;严禁因私事派遣驿使。这些措施与忽必烈整治驿站的办法基本一致。

  关于牌符凭验。来往驿道使用驿站需要牌符作为凭证,以示其官职,并要求驿站提供驿马、护兵、食物等旅行必需的物品。元朝授予各级将领、地方官员、使臣不同等级的牌符,以表明其身份的高低。伊利汗国也依制实行,对诸王、各级将领、官员授予不同的牌符。诸算端(诸侯)、灭里(州的长官)佩圆形大虎符,地位略低的牌面略小些。使者驰驿则给以圆牌,上著“官牌”字样,完成使命后须交还。伊利汗国合赞汗时规定驿递与使者各有专牌,付重要长官铜牌五,次要者铜牌三,以为使者递送之用。


  钞法

  元代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以统一的纸币作为基本货币制度的国家。忽必烈在即位当年(1260年)便发行元统交钞,又称“丝钞”。这种钞以丝为本,每五十两白银可交易一百两丝钞。同年10月,在元统丝钞继续推行的基础上,又发行了以银为本的中统元宝交钞。到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两种交钞已经“物重钞轻”,是以改制至元交钞,但中统元宝钞最后赢得了人们的信任,成为最流行的货币。

  而伊利汗国发行纸钞的1294年,是至元三十一年,伊利汗国所效法的正是至元交钞。伊利汗国发行纸钞是因为乞合都时国库空虚,财政竭蹶,有人献策:凡交易皆用钞,则将使现金充盈于国库。为了纸钞顺利发行,乞合都还命令在各州建立钞库,各库配有库使、书手,出纳员以及其他掾属。并仿效元朝允许纸钞倒换。

  相较元代发行纸钞的繁荣景象,伊利汗国纸钞的结局却以惨烈收场。其原因为:第一,纸钞在元朝实施钞法之前已经在我国古代通行许久,被普通民众所接受和认可。伊利汗国则不具备这样的历史条件。第二,元代的商品经济基础庞大,贸易繁荣,而伊利汗国的经济基础却非常薄弱。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