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拼接视频误导公众

  近期,一段汽车穿过“秦岭隧道”两端景物迥异的视频爆火,引来550多万人点赞、62.2万人评论。视频作者称“穿过秦岭隧道后我才明白,为什么秦岭是中国南北分界线”。然而,很快有网友质疑称,该段视频应该是拼接而成。随后,该视频作者在评论区道歉,承认视频系拼接,自己犯了“知识性错误”。此外,视频作者还称,“不拼接剪辑的话,就没有那种震撼的感觉”。

  数字经济时代,追求流量无可指摘。然而,为了制造所谓的“震撼感”,混淆真假、误导公众、传播谬误,这种行为已与造谣无异。涉事作者通过精心编排、剪辑,将穿越隧道的内容改成充满张力的桥段,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并加深了人们对某些固有印象的刻板认知,在价值导向上具有较大危害性,不仅会引发争议和混乱,更颠覆了人们“眼见为实”的一贯认知,缺乏辨识力的网民很容易被带偏。随着类似事件不断反转,还可能造成社会信任缺失和冷漠蔓延。

  事实上,针对当前不少自媒体对视频进行二次加工的行为,中央网信办去年7月曾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要求自媒体应对虚构内容或争议信息加注标签。涉事视频作者对剪辑拼接后的视频未加注标签,显然违反了上述规定,必然会受到来自短视频平台和网信部门的处理。这也提醒自媒体作者,短视频平台不是法外之地。在拍摄和剪辑视频时,如果存在虚构和夸张的成分,应该明确标注,以避免网友产生误解,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除了创作者自律,各大网络平台也应不断修正算法逻辑体系。针对违规账号的情况,应依据相关管理规定进行治理,采取注销、禁言、取消互动功能等措施,还应限制这些账号的营利权限。只有通过算法的调节,才能让精心制作的正能量的优质作品得到更高的流量,让那些依靠虚假手段获取关注的有害视频失去获利来源。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技术”和“套路”不断翻新升级,短视频的真实性变得越来越难以辨识,已成为网络管理的一大难点。四川警方辟谣小学生扶老人被讹事件以及广东网信部门澄清离婚摆拍视频等,为官方介入处理这类舆情提供了参考。同时,网络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尤其是针对短视频恶意拼接这一监管空白地带,制定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措施,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确保其遵守相关规定,并对违规行为从严处理。

  此外,公众也应加强网络素养,增强自身的辨识能力,不盲信和传播网络上的信息,特别是缺乏证据支持或存在明显虚构成分的内容,减少被虚假信息误导的风险。倘若发现相关视频存在恶意拼接,足以使人产生误会,甚至以此制造、散播谣言,要及时向视频发布平台或地方网信部门进行举报。

  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绝对不允许弄虚作假者招摇过市。只有给自媒体运营亮底线、划红线,对借机炒作、恶意造谣者严管严打,让优质产品脱颖而出、低劣内容无处容身,方能构建一个健康、真实和可信赖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