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利川市人民法院聚焦诉源治理向优向好
本报讯(□王中正 通讯员李潇) 近年来,湖北省利川市人民法院积极落实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要求,推动更多力量向引导端和疏导端发力,一审服判息诉率、调撤率等多项核心指标位居全省法院前列,诉源治理工作向优向好。
聚焦源头预防,推进协同共治
突出矛盾纠纷前端化解,积极融入“1+4+N”纠纷联动化解大格局,加强与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信访办、村委的沟通交流,增强信息共享、强化协同联动。推广组、村、镇干部三级纠纷过滤机制,由法庭提供业务指导,组织干部上门化解排水、通行等简单纠纷,村干部精准化解建房、土地等复杂纠纷,镇干部联动化解群体性纠纷,600余件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针对性邀请村干部旁听多发性土地纠纷案件庭审、中小学教师旁听未成年学生在校人身损害纠纷案件庭审20余场,提升其法治意识与解纷能力。加大矛盾纠纷源头排查化解力度,紧盯诉讼高发领域、社会治理热点,对普遍性、趋势性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发出专题调研报告、司法建议书等8份。充分发挥社区尖刀班、驻村工作队能动作用,驻关东社区基层治理尖刀班班长通过自学研发“关东人”小程序,在其中嵌入“诉源治理”板块,网格化摸排邻里纠纷200余起。
聚焦实质解纷,力促案结事了
制定《民商事案件调解注意事项》,将调解工作纳入审判执行绩效考核范畴,2023年调撤率为70.51%。充分运用人民调解、律师调解、乡贤调解等非诉解纷方式开展调解工作,对接135名调解员、51个调解组织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与妇联、工会、仲裁委等20个部门建立诉前联动化解机制,构建司法、行政、行业调解组织协同配合的大调解格局,各类调解组织诉前分流纠纷4000余件。不断提升诉调对接实质化水平,在各乡镇成立诉调工作站等诉讼服务便民站点45个,充分发挥司法确认程序保障调解成果的作用,司法确认800余件,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200余万元。成立“候鸟·枫桥驿站”,将“候鸟”法律人才引入调解队伍,创设“候鸟”枫桥驿站化解旅游纠纷工作法,荣获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加强判后答疑,在诉讼服务中心增设导诉台、“党员示范岗”,一审服判息诉率94.33%,居全省第一。
聚焦法治宣教,厚植文明乡风
利用办案间隙向群众释法明理,开展巡回审判80余场,举办法治夜校、小院说事等各类法治宣传活动90余场,法官走访企业50余家。提高群众见法率,400余名中小学生走进法院沉浸式体验法治课堂,龙船天街“法治小铺”、南坪法庭“法治六点半”受到群众喜爱好评。联合党委政府开展“无讼村居”创建,忠路法庭与驻村工作队、狮子坝村村民委员会等部门携手创建“无诉讼示范村”。坚持用法治力量浸润文明乡风,联合基层组织全面梳理辖区村规民约,指导20余个村居修订村规民约条款。